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61期>正文

宾阳楼:加强文物保护 留下乡愁记忆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2年12月12日

本报讯(张志煌 文/图)讲起闽派建筑,“土楼”便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在平和坂仔便有个“北斗七星土楼群”,整片土楼群位于坂仔镇镇区周边,七座土楼分建在铜溪两岸,点缀在万亩柚林蕉海之中,蔚为壮观,记者所要探寻的“主角”--宾阳楼,就是七座土楼之一。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宾阳楼,楼门为方形,内嵌拱形石门,楼门正上方“宾阳楼”三字十分醒目,宾阳楼始建于清嘉庆甲戌年(1814年),在北斗七星土楼阵形中属开阳星,又因楼面朝东,日出于东方,以楼为主,以日为宾,故称“宾阳”。方形石门两侧镌刻一副楼联,上联“通爽气乎西山地锺瑰異铜壶宝鼎物华新”,下联“宾朝曦於阳谷天启文明凤髻鹅毛仪羽现”,落款“姻眷弟”蔡本俊。

而这蔡本俊又是何许人也?通过向原先居住在该楼的居民林延城了解后,原来楼联作者蔡本俊,是清乾隆年间大学士蔡新的第六个儿子,在清嘉庆四年(1799)获嘉庆帝赏“一体殿试”,任过南宁知府、刑部外郎等官职。为该楼题写楼联是因为蔡本俊的堂姐,也就是蔡新的侄女,是宾阳楼楼主林昭献的二太太。

走进楼内,记者的目光便被一口三眼井盖的水井所吸引,古井由石头砌成,井盖设置罕见,井盖直径1.5米,三个小石孔直径40厘米,井孔只容得一只小木桶进入,方便居民提水,又可以防止小孩及杂物坠入,体现了先辈们的安全意识及建造智慧。“老人家都叫它蜂巢井,”村民林延城告诉记者,这口井的井水特别充足,以前是他们整座楼的居民的生活水源。

楼内遍布闽南特色的建筑设计风格,土楼内每间房间都有个红砖花格窗,走近细看,格窗分为两部分,外窗材质为红砖砌成,纹路精致,内窗材质为木头,方便通风采光,这些窗户除防盗等实用功能之外,也为土楼之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来到宾阳楼中厅位置时,林延城就兴致勃勃地为记者介绍起当初建造宾阳楼的又一壮举,宾阳楼在“北斗七星土楼群”的位置为武曲星,楼内人崇尚武术,性格刚强坚毅。处于楼内中厅位置的一条长石板贯穿横跨三间房屋,长达10余米,厚44厘米,在当初科技、交通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条石板是通过120位武士搬运和2人喊号子,齐心协力,采取人力搬运的方式迁移到宾阳楼落成。

如今的宾阳楼楼内早已无人居住,因经历1983年的台风灾害,宾阳楼的顶层建筑被摧毁了,只留下了两层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又年久失修,如今的宾阳楼已经破烂不堪,楼层走廊的扶梯和楼板已经七零八落。当地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对宾阳楼文物价值的保护、留下乡愁记忆,已经着手启动宾阳楼局部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目前已厘清土楼权属关系,修编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