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61期>正文

县民政局:修缮革命遗址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2年12月12日

本报讯(曾祥辉)平和县民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饮水思源、不忘老区”的指示精神,注重“三个突出”,即突出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突出革命遗址保护和运用,突出老区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干在实处、担当作为,形成一套创新工作机制和创新方法。

平和县是典型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积淀深厚,革命遗址分布较多,但由于地处偏远山村,经济发展基础一直相对滞后。南胜镇欧寮村红三团指挥部旧址闽粤边特委机关、文峰镇前埔村白匪焚村遗址、刘永生在平和长乐垦荒的水田遗址等等,因年代久远,亟待修缮。据了解,全县普查登记革命遗址有329个,全部列入了省政府项目数据库,占全市革命遗址总数的54.56%,居全市第一,革命遗址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县民政局围绕革命遗址保护和运用,组织专班深入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并分批次做好修缮工作。

目前,欧寮村红三团指挥部旧址闽粤边特委机关、前埔村白匪焚村遗址等8个革命遗址已经得到修缮,刘永生在平和长乐垦荒的水田遗址等已被纳入修缮计划,完成了修缮设计,即将组织实施修缮。“我们厚植红色文化底蕴,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使之成为老区乡村振兴的最大亮点。”县民政局罗少真局长介绍说。

近年来,县民政局始终把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把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革命遗址保护运用、红色旅游发展等,有机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加强了规划设计,制定了任务书和时间表,分步有序实施,切实破解老区村发展的“痛点”和“堵点”问题。两年多来,先后实施了安厚镇龙门村白光组人饮工程、三马村三斗坑后坡桥建设工程等民生项目9个,通过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实施,改善老区村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拉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平和县民政局十分注重老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深入贯彻习近平“两山”理念,注重绿色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示范效应,将有限的产业发展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引导当地群众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项目。近年,已培育发展了长乐乡建南村金探美家庭农场牛大力、国强乡梅子漳州天意茶叶、澄溪村石鹰宫茶叶等特色产业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