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炉宝地顶寨楼
在我的认知中,但凡以“寨”为名的闽南村社,莫不曾经有过土楼建筑的存在,其如中寨、湖美寨、新寨、霞寨、平寨、江寨等,这些村社土楼少则一两座,多则五六座乃至十来座,如一朵朵建筑奇葩绽放于闽南大地的丘陵、山峦之间。故此,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在“土楼”这个专有名词出现之前,“寨”亦是土楼这种闽西南特有建筑的一个地方俗称。
顶寨是平和县崎岭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十几个村社散布在海拔1300多米的大尖尾北坡谷地,一条旧称“黄竹坑”的小溪流往西汩汩流淌,滋养着顶寨村1000多号人口。站在溪边公路远望,一座外观陈旧、形如城堡的土楼突兀出现于右侧一座小山包之巅,于秋阳映照下尤为显眼。一般土楼要么建于地势低平的河岸谷地,要么建于山脚缓坡开阔处,唯独眼前这座土楼,却依山而筑,独踞小山之巅,让土楼有了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得名顶寨,确是名副其实。
那是一座单元式双环圆形土楼,直径约50米,楼高二层,大门朝向东南,门前由青石条砌成五级台阶,台阶前是个并不十分规整的石埕,边沿则是一条呈“之”字形拾级而下的石蹬道。走上五级台阶,迎面是一个外宽内窄的楔形门洞,整个门洞形成一个宽约3米的纯开放式通道,楼门未装门框、门扇,更无楼名匾额,这与他处土楼多设有坚固厚实的石砌方框拱券门殊不相同。走进门洞,迎面是个铺满河卵石的楼埕,楼埕中间有一座合院式建筑,前院后厅构造,青砖墙面,顶覆灰瓦,马鞍脊门楼朝向土楼门洞而开,门前挂着一副对联“崇山宗岐山支两山叠出别宗支/松木公椒木叔二木成林分公叔”,该联为清代道光癸未状元林召棠为林氏棠祠所撰,可见此建筑系林氏宗祠。跨进宗祠,正厅上方挂着一个“绍德堂”匾额。盖因地势高耸的缘故,别处土楼不可或缺的水井,在这里并不存在。扣除门洞不计,整座土楼平面共计28开间,单元进深约11米,各单元相对独立,分为前后两落,前落单层,后落双层,中间以天井相连,后落有斜梯通往二楼,各单元之间未设连廊,此为平和土楼中较常见的独立单元结构。因年久失修,土楼西北侧数单元已坍塌荒废,其余各单元尚且完好,但皆紧闭门户,想来也久无人住。
较为特殊的是,在圆形土楼外围相差约2米处还有一排环形单层平房,将圆楼紧紧抱在怀里,平房地面比圆楼低约0.6米,使得整座顶寨楼呈金字塔形结构。如今外环平房多已圮毁,仅有门洞两侧数间余存。
顶寨楼建于何年难以详考,据当地村民家传族谱记载,顶寨林氏系崎岭林氏开基社肇基公派下二房日明公衍裔。日明公三代孙宗隆公于明朝永乐年间年出生于霞厝塘(今崎岭乡南湖村下楼社),父母双亡之后,携子钦育背井离乡寻找十里开外径仔埔栖身繁衍,历经四代单传后,其子孙才“从径仔埔搬迁顶寨墩建大楼及大厦并进,户口弥庶弥增”;繁衍百年之后,扩辗半岭、三坑仔、高坎、东山自然村,并扩大到南胜和山格等地定居。以此推算,顶寨楼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明清时期兴盛于闽西南山区的土楼建筑大都具备抵匪防盗的防御功能,除夯有厚实高耸的楼墙外,亦设有坚实厚重的楼门,缘何眼前所见顶寨楼未设楼门呢?
相传,当年宗隆公自霞厝塘携子徙居径仔埔后,历经四代单传,家族日渐式微,直至其玄孙荣吾公方诞下紫恒、迎禧二子。为繁衍后代以兴盛家业,其子孙延请风水先生堪舆择地,觅得黄竹坑边一小山包突兀临空,四望视野开阔、阳光充足,兼有南风徐来,确是风水上佳的烘炉宝地,若于此筑楼而居,可佑财丁两旺。于是倾尽家财掘地造楼,又遵风水先生所言,土楼不设楼门,有利于藏风聚气,风吹烘炉火更旺。
楼既筑成,林氏子孙乃自径仔埔举家迁居于此,也许真应了“烘炉宝地”的荫庇,林氏子孙从此人丁兴旺,渐渐成就顶寨墩林氏望族,后裔除衍传至附近半岭、三坑仔、高坎、东山等村社外,更有大量移居外地者,人口已达数千之众。不惟如此,这里亦人才辈出,近现代以来,即有不少林氏子孙学业有成、出人头地,在各行各业均有建树,其中有黄埔军校高才生,也有平和县第一个北大学子,更有曾经在军界、政界、金融界担任要职的优秀人士。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著名旅港爱国人士、金融家与慈善家林广兆先生于2019年为顶寨楼题写了“永利楼”三个大字,使这座传承了数百年的土楼不再无名。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发展,顶寨楼周边新楼渐起,柚子树郁郁葱葱。北侧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使昔日天堑变成今日通途,山区民众外出不再成为难事。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顶寨村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利用当地山美村社“蔡百万”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与历史文化积淀,结合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在这一契机带动下,修葺顶寨土楼、综合治理周边环境,让这座见证了数百年岁月沧桑的土楼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与相邻的“蔡百万”古民居建筑群形成一道乡村旅游景观带。
远观顶寨楼,犹如一座威严的城堡雄踞于山头,其居高临下的独特地势构造即已具备极强的防御功能,哪怕不设楼门亦易守难攻,保障楼内居民安然生息。顺着楼前石阶而下,左侧是一排瓦房民居,民居前面有一口楔形池塘,近年经过环境整治,引入有源活水,池水日渐清澈。右侧有一个2米见方的石砌墩台,台上筑有一个小形土地庙,见证着纯朴的民间信仰。复往右行,有一棵参天巨榕,树下密林幽深,浓荫蔽日。耳闻林间有水声潺潺,却是池塘水流经至此,形成一挂小瀑布,无形中增添了一道清幽景致。若得半日清闲,到顶寨楼走走,感受一番这块烘炉宝地的古朴风韵,或者在巨榕下稍作歇息,沐着习习凉风,喝一杯甘醇老茶,与纯朴的老农聊聊家长里短,不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享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