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56期>正文

穿过历史尘烟的番仔楼

作者:⊙江惠春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2年10月31日

这是一幢在温和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的番仔楼。气势宏伟,充满浓郁的古典风范,整座建筑庄重典雅。这样的建筑工程,在角美东美村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番仔楼,在闽南话里,是对充满异域风情的小洋楼的称呼。早些年间经常听人用闽南话说“番仔客”,粗略理解就是对从海外回来侨胞的称谓。在那个年代,出洋回乡盖的房子被称为“番仔楼”。

走进这座闽南人眼中的“洋楼”,自有一份宁静的古朴。楼的整体构筑均为半圆拱柱,走廊、壁面线条错落有致,浮雕、砖瓦经历着沧桑岁月的洗礼,若隐若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尽管有些斑驳,却依然不失别致工整。番仔楼的创始人曾振源,曾经是一个靠卖田螺为生的少年,于十九世纪初只身前往南洋谋生,通过自己的打拼,白手起家。曾振源刚来到新加坡做的是货栈学徒,老板是当地的番婆子,开店贩卖各色货物。后来,曾振源用自己辛苦挣到的钱开了间货店,取名“丰源货栈”,开始走上自己的经商之路,不断拓展生意。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曾氏也由此成为闽南的巨商望族。后来,曾振源、曾福全父子决定斥巨资在家乡再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即后来的“番仔楼”。楼群建成后,流光溢彩,风格与传统建筑迥异,尤其醒目,曾轰动一时,让东美人引以为荣。可见,番仔楼的建成,无疑是曾氏家族顶峰时期的见证。

番仔楼竣工后,时值黄河泛滥,善良富有的曾氏毫不吝惜,又捐赠大量银元赈灾,朝廷赠匾书曰“曾浦堂”,该匾至今还悬挂于宗祠天井上方,引得乡人不时前来观瞻,景仰艳羡之情,溢于言表。曾蒲堂的侧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八匹骏马展雄风的画,这样的画符合番仔楼的气质,展示着番仔楼曾经的蓬勃生机。番仔楼高大的梁柱、幽深的长廊、精美的浮雕,甚至连墙上的一小块瓷砖都充满了异域风情,配合闽南特色的红砖,散发着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

在番仔楼,必须怀着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审美精神,细细观赏,慢慢揣摩,领略其精美典雅的风格。番仔楼的设计甚是巧妙,空旷的地面上左右两侧是两层高的小洋房,主体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屋子一间挨着一间,站在外面,你根本感觉不到各个房间内的情形,而房间与房间既通畅又独立成户,恰到好处的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此深遂的感觉给人幽静的舒适感,也给主人一个安静的环境。想当年,曾氏一大家子守着这座楼,聚集而居。多少年来的风雨沧桑都无法割断他们朝夕相处,和睦共居的状态。

方形古朴的石板路上,是一座座小小的拱桥,充满江南风情,诗情画意。石桥的中段,采用点点镂空绿石瓶状的石料铺就,有种灵活多变、步移景换的效果。阳光灿烂的日子,采光极好,在屋内,可见到细碎的光影洒满各个角落,楼房外墙装饰用的花瓷砖,据说是英国制造的,建番仔楼时由南洋专船运回。那些白底黄花点缀着粉色小花的瓷砖,历经百年岁月,依然透着一股鲜亮明丽的色彩,极具风趣,更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有了这些雕花瓷砖的点缀,整个番仔楼都充满着灵动别致的韵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人家能填饱肚子乃是万幸。仅仅为了这些装饰上的物品,不计成本,一件件从南洋运回,如此阔绰的出手足以再次证明曾氏的显赫家财。

番仔楼建筑楼群的豪华诗意可谓无与伦比,据曾氏后裔说,当时工程进入最后阶段,为了让工匠们精雕细琢,宗祠的石雕工钱是用雕凿出来的石粉称重去领取等量的白银,主人家出手的阔绰实属罕见。番仔楼在动荡的年月,经历了起起落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的腐蚀和人为的破坏。尽管寂寥的院落已不复往昔般繁盛,精雕细刻的窗台,也已斑驳,却依然彰显一种沧桑的美感。墙角的那棵小树,不知是何人栽种于此,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翠绿的光泽,展示着生命成长的美好。世间万物,不管是一座楼还是一棵树,都是有生命的,经过岁月的洗礼,会变得更加的丰盈坚强。时光总是沉静无言,番仔楼却无处不透露出当年的繁华,依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番仔楼,正是如此。如果没有风雨的洗涤,或许,番仔楼会一直蔓延着华丽的气息,而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在所有的乌云都散去之后,番仔楼,变得从容镇静,再次以全新的光彩,倔强的姿态傲然挺立在东美村的土地上,似在告诉我们,硝烟终会过去,曾经的财富有如过眼云烟,而庄园却可以长存,并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穿过历史尘烟的番仔楼,像一幅静谧的旧画,弥漫着一种沉稳的气息。楼里的一砖一瓦,在隐蔽处兀自发光。当它进入人们的视线后,那些光渐渐扩大。置身于此,仿佛回到曾氏这位华侨巨富当年的辉煌中,让人依然感慨不已。岁月把太阳的光辉倾洒在番仔楼的建筑上,散发着阳光强烈的温暖气息,如此真实悦目。番仔楼,是东美村的传奇,它不仅仅是身份与富贵的象征,它还传递着曾氏家族积极进取的精神。不管岁月如何流转,番仔楼在世人的眼里,一直散发着属于自己那份瞩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