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筛目
在闽南地区,有一种名小吃闽南语叫米苔目,又名“米筛目”,古法制作时需从竹制的米筛小孔中将其挤成条状,因故而得名。
在闽南方言中,“筛”与“苔”读音相似,都为“筛选”的意思,把东西放在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东西透过孔洞中的“目眼”漏下去,把东西筛选出来。
米筛目是漳州特色小吃,遍布漳州各个城区,以龙海地区的米筛目最为出名,平和大溪的米筛目也不错。
儿时,在老家平和,每逢社戏或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会为前来看热闹的亲朋好友来上一份点心的习俗,熬得发白的汤汁,酸爽的咸菜,切得细碎的芹菜末,黄灿灿的香油,碰在一起,奏响一部美食乐曲。看社戏,吃米筛目,是孩子们那个年代里最简单的幸福。
米筛目分为浓稠和清淡两种,制作工序的好坏在于掌勺人日积月累的经验。米筛目要选用晚米,洗净提前浸泡五、六个小时,等米泡成小胖球状,再用石磨磨成米浆。磨浆分粗磨和细磨两个步骤,讲究拉磨与放米人配合的默契,速度快了会把米摔出去,速度慢了磨不出浆。记忆中,母亲为了把一桶泡好的米磨成浆,经常要磨到手酸腰痛,若是逢年过节,甚至会磨到手起泡。
经过研磨后,米浆细腻而香滑,将米浆放入米袋用干净的大石块加压脱水后,加入适量番薯粉揉搓成粉团。用数十小孔的铁器将粉团压制成细条状,放入锅中煮熟,使“米筛目”与稠汤混为一锅,此为传统的浓稠“米筛目”做法。而清淡的米苔目则需要将米苔目煮熟后打捞起来,用冷水浇洗冷却备用。这样经冷水浇洗后的米苔目口感更加滑嫩,食用时,加入煮沸的大骨汤,再加些香菜,即可美美地享用一番。
米筛目好吃的原因,离不开打底的高汤,高汤一般要猪大骨、猪瘦肉、黄豆等慢火熬制,将汤水熬到乳白色方可。
在品尝米筛目的时候,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酸菜丁、芹菜等佐料,以及瘦肉丝、猪小肠、猪血、牛肉等配料,任君挑选,不一而足。舀起一勺米苔目轻轻地放入口中,那清淡的米香,酸爽可口的汤汁,在舌苔上翩翩起舞,细细咀嚼各种卤料,唇齿留香,绵延不绝。
米筛目除了传统的汤煮吃法,还可以炒着吃,经过油锅翻炒的米筛目,搭配上瘦肉、鸡蛋和各色的蔬菜,吃起来软糯Q弹,色香味俱全,吃起来超满足。
在闽南地区,跟豆花一样,米筛目也是可咸可甜,在米筛目中,加入绿豆、阿达子、芋圆、牛奶等,冰镇后食用,清凉解暑。
闽南人能吃、善吃,各地对面条做法花样百出,令人垂涎欲滴。在南北各地麻辣酸咸的小吃以及洋快餐的冲击下,米筛目这种原始小吃,能够生存下来实属不易。
米筛目不仅是闽南地区的传统美食,也是中国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当年走很远夜路才能吃上的美味米筛目,现已经成了饭店、菜市场、超市、小吃店中随处可见的一道美食,可咸可甜,百吃不厌。
在平和小城里的某日清晨,某条小巷,某家小店,来上一碗小吃米筛目,尝尝闽南古法制作的米筛目,感受一下老一辈平和人用真材实料的美味营造出来的悠闲、陶然和心满意足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