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寺
12月下旬的一个周末,驱车上高速前往大溪镇采风,到达大溪镇石寨村后,在几位当地文友热情的带领下,穿过几公里弯曲迂回的山路,车子顺利到达朝天寺的停车场。只见有2座寺院依山势巨石而建,停车场对面的白花寺雕梁画栋,石墙绿瓦,屋顶游龙走凤;而建在巨石之上的朝天寺则要抬头仰望,寺庙在高耸突兀的山石顶端露出巍峨的屋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派清净、奇特之感。
沿右侧石阶青苔逐级往上探寻其历史,朝天寺寺庙始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后几度损毁,又屡次重建。据有关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壶嗣村延庆堂宗祠理事会曾号召宗亲,筹募资金以重新修建朝天寺。文革期间破损严重,在1981年,由当地村民自发筹集资金再次重建。2013年,各地善男信女踊跃捐资,以寺庙原貌为基础,再次进行大规模修缮,增补缺损部分,恢复完善其原始风貌。最后这次修缮,既让朝天寺焕然一新,也将各时代的古碑、石刻、牌匾、香炉等完好保存下来,让古寺重现往日神采。在灵通山脉“十大名寺”之中,据说唯朝天寺与著名的灵通岩寺庙可一比高低。
登至小路蜿蜒处,一巨石摩崖上有一个仙人脚印的美丽传说。相传那是古代“赤脚仙人”曾到朝天寺为百姓救治疾病,受百姓爱戴,要离开时特意在石壁上留下脚印,寓意还会再来。后清代道光元年举人屏南县儒学正堂吴江涛先生在脚印边刻有“仙踪”二字,增添了这段传说的神奇色彩。登上朝天寺最高处,望四周山脉,视野远阔,沿一文友指引的方向远眺,云霄县的乌山脉络若隐若现。从寺庙高处另一个方向还可以看到,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村庄。同行的本地文友说,从这条小路一直前行十几里,即可抵达著名景区灵通岩寺庙,尽管崎岖陡峭,但依然有人喜欢走这条小路,在两座各具特色的寺庙间徒步往返祈福,以表达虔诚之意。
从朝天寺右侧蜿蜒小路而下,达半山腰处,自下而上纵观寺庙整体,朝天寺庙下冲天而起的巨石犹如一巨蟒,巨蟒石下又有一个貌似青蛙的巨石,青蛙巨石下就是白花寺,从朝天寺到白花寺左侧,我们刚才上来的那条弯弯曲曲的石阶形似蜈蚣。从特定角度观看巨蟒石、青蛙石和蜈蚣石阶,感觉就像三只形状各异的动物在山石树木之间游走嬉戏,一文友解说,这也就是灵通山十八自然景观之一的“三虫游斗”,的确是很是形象。除了这奇特的自然景观,朝天寺还有几处天然形成的洞穴,据传清朝末期大溪镇巾帼英雄江阿丈就是在朝天寺的那几处洞穴组建“白扇会”,当年的义勇军、敢死队攻进了县衙,为民请命、为民造福,得当地民众大力拥护。后民国时期,灵通山脉成了乌山红军三团游击队与平和三五地区陈天才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相互联络的主要通道,朝天寺那几处洞穴一度成为红军游击队秘密的宿营地和通讯联络点,当年朝天寺的住持为红军掩护,给红军送饭,一直在百姓间传颂。
在朝天寺,有一年迈的老妇人正在寺庙里悠然地泡茶,只见那茶叶虽然晒干了,但开水冲泡下去,细碎的叶子展开,青翠嫩绿的颜色还依稀可辨,抿一口,茶水清香微甜,口感独特。这位老人平日就住在寺庙里,介绍说这种特殊的茶叶也是朝天寺周边特有的一种天然植物,当地的村民习惯于自制这种茶叶,不仅味道好,而且能排湿气、去火气。与老人聊天,得知朝天寺从北宋初期建寺以来,就供奉观音菩萨,千百年来关于朝天寺观音菩萨的慈悲与灵验一直在当地口口相传,每年吸引许多民众成群结队徒步而来,以祈求阖家平安诸事顺利。她喜欢住在这里,既帮助管理寺庙,也享受晚年清闲。在我们要离开时,我买了老人半斤茶叶25块,心想已经够便宜了,那老人又抓了几把茶叶放进袋子里,说山里的东西不稀罕,你这么喜欢就多给你一些,带回去可以慢慢享用,如此实诚淳朴,不由地让人心生温暖。
离开朝天寺,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只见那衣着朴素面目慈祥的的老人正站在寺庙的高处向我们挥手,在冬日暖阳下,朝天寺和老人,像一幅令人动容的风景,留在我脑海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