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22期>正文

土楼人家

作者:⊙林国华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2年03月09日

春节前后,微信、抖音铺天盖地地播发着楼仔坪的视频,加上县融媒体的新闻报道,平和县五寨乡前岭岭头村又成了网红打卡地。后来一打听,原来楼仔坪竟然是舅舅住过的那座楼。怀着一股强烈的好奇心,我故地重游,探寻曾经住过的土楼。

一条崭新的柏油路从前岭村入口,一直延伸到前岭村的岭头社,新铺设的路面经过雨水冲刷显得更加洁净,一座黄墙黑瓦的崭新的半圆形楼房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当年舅舅的家吗?我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走过柏油路的尽头,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平直路面,来到土楼门前,只见大门的门楣上写着“楼仔坪”三个鎏金大字,左右两边写着张山梁先生撰写的对联“楼内聚祥十德常怀振家声,坪外接瑞千岭竞秀照门庭”,字迹隽秀,熠熠生辉。如果把大门这排楼房比作一条弦,那么土楼后面就是一条优弧,这一弦一弧组成的土楼跟我们闽南常用的农具“畚箕”有些相像,早年人们都叫这座楼是“畚箕楼”,如今给取上这个名字,再加上这副对联,使得土楼更具文化的味道。没错,现在这座土楼已经完成了作为人居的使命,修缮后的土楼已经是“土楼文化馆”了,作为“人才驿站”,“家风家训馆”了。土楼一楼总共有近二十二个门框,里面总共住着近二十户人家,每个门口都放着一个陶瓮,每隔几间房屋就挂着一盏灯笼,二楼有走廊把每个房间连在一起,楼内的住户可以互相走动。楼板梁柱椽檩大多做了更换,偶尔看到二楼的几户原配门框,依稀看到原始的墙体。楼房内部格局保留原样,没做多少改动。

参观土楼的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尽管春雨绵绵,还是没能阻挡大家的热情,大家拿出手里的手机,不停地拍照、发抖音。我也在这里遇到几十年没见过面的云霄县的亲戚,他们也是慕名而来,他们说到过云霄、平和的许多土楼参观,修缮得这么完整的还没有见过。

土楼正中有一口水井,上面用瓷片嵌着“一九七一年修建”的字样,旁边有一个用两个半圆石框组成的圆形水槽,还有一口石头猪槽。这些都是原样保留下来的。

哦,就是这口水井,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年少的我经常跟母亲走亲戚,偶尔还在楼里过夜。清晨一阵嘈杂的打水声把我从梦中吵醒,推开二楼的八边形窗户,只见这口宽大的水井腾起袅袅的水汽,几个年轻的女孩同时站在宽阔的井沿上,“膨”的一声,白铁水桶砸进井里,然后抓住绳子,一甩又一甩,一手攥住两圈绳子,另一手已经接住水桶了,哗啦倒进油漆的木桶,然后用两根铁钩往木桶横梁一钩,就挑走了。我很羡慕她们,有这样丰沛的泉水。楼内楼外几百口人,就是取不尽这口两米多深的井水。人们有的在井旁的水槽里洗衣服,有的拿着木盆到井边把菜洗净,然后带回家。大家在井边家长里短地交流着村里发生的大事小事。热闹的井口,成为社员们新闻的集散地。

走出房门,只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门板上的红纸用排笔写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仿宋体对联,还有一副破旧的门板上残留着“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的字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拿着课本,坐在门口的方凳上,大声朗读汉语拼音,“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土楼内书声琅琅,方凳旁,小狗静静地趴在地上,好像在听这些孩子们读书。

多年以后,已经退休在厦门海沧老年大学任教的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林昌年说,土楼里晨读的风气是他带出来的,当年就是他早早起床,坐在门口高声朗读,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孩子坐在门口晨读的风气,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走出土楼,在各行各业奋斗,取得不菲的成绩。如今,有的成为国家行政干部,还有的成为国家级、省级的画家。似乎验证了祖宗“要好儿孙必读书”的训示,这也许就是家风的传承吧。

“咕咕、咕咕”楼顶的鸽子叫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眼前,我走进舅舅老家。人去楼空的舅舅家,格局依旧,但是已经改成“人才驿站”,墙上贴着许多“发展、创新、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的标语,听说将要用作中美协会员,土楼原住民林昌辉的画室。“人才驿站”这个名字用得好!这里将海纳百川,聚拢人才。而人才在这里休养充电后将精神百倍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走出土楼,一股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只见村庄墙壁上描绘着乡村美景、生活习俗的图画,路面整洁,高楼林立,家家户户门口停满小汽车。经过多年打拼,村民们已经过上小康的生活。利用这次参观土楼的机会,我顺便走访一下亲戚。来到表弟家,新春的气息还未散去,儿女集聚一堂,热闹非常,大家围坐在火锅旁,把酒畅谈,表弟自豪地讲述育儿的收获。虽然这么多年,苦了累了,但是三个女儿都学有所成,有中专、本科毕业,还有一个福州大学毕业生,学生党员、选调生,都已经找到理想的工作,现在一家其乐融融,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只要认真读书,幸福生活就在眼前。他还说起,嫁到本村的堂姐儿女更加出色,女儿考上一本,儿子考上武汉大学,如今在“VIVO”集团搞研发,他的名字就叫“学训”。

突然,我想起一副古老的对联“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几百年来“行善积德,耕读传家”这个传统已经在这座土楼人家打上烙印,并且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