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20期>正文

出穿啰

作者:⊙纪巧红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2年02月21日

壬寅年春节是我在平和过的第二十个春节,也是我认识“天穿节”的第二十个年头。还记得新婚那年的正月二十,我刚刚起床在吃早餐,门口响起一阵爽朗的说笑声。住在前院的三叔公人未动声先到,在自家院里和我婆婆打起招呼:“他们年轻人都起床了吗?我老啰,不出远门了,今年来你家坐坐,就算出穿啦!”我一阵纳闷,什么叫“出穿”呀?怎么还有我听不懂的闽南话?向老公提出我的疑惑,却得到他的催促:“快点吃,三叔公马上就来咱们家‘出穿’了,他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你可以跟他请教。”于是,早饭后老公负责泡茶,我陪三叔公聊天,三叔公知无不言,把他知道的关于“天穿节”的由来和习俗跟我介绍了一遍。

天穿节由来已久,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节日的时间有所不同,以正月二十为多。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的《拾遗记》,有句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人们一般认为天穿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擎天的柱子折了,拉地的绳子也断了,于是天蹋地陷;火山爆发洪水浩荡,天上出现巨大的窟窿,地上也裂开了大沟壑;猛兽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此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从昆仑山采来五彩石,冶炼七七四十九天后,在正月二十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杀死猛兽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后人为纪念女娲氏,把正月二十定为“天穿日”,在这一天举行一些祭祀纪念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早期在福建龙岩和漳州一些客家地区,客家人们在天穿日这天以红绳系煎饼置屋上,称为“补天穿”。还有的地方是煎甜粿,也有的蒸糯米甜粄,在甜粿和甜粄上插上针线,抛向天空。这些行为都是对女娲补天的一种效仿性纪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经过解放初期的破旧立新,再到近二十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步代的加快,天穿节逐渐被淡化了。

天穿节发展到如今,在平和小溪地区仅保留了几项节俗。一是天穿日要出门去玩、去走亲访友,不可下地干农活,否则将预示此人此年,甚至此生都无法“出穿”,也就是不得清闲,永远忙不完之意。这一习俗饱含了农人最朴素的愿望。二是女孩子们想要穿耳洞,选天穿日在水井边进行,老人家说这样不会“发红”。我小姑小时候就是在老家前院的水井边打的耳洞,同时打耳洞的还有其他几位堂妹和表妹。而打耳洞的方法是,用两粒粗盐揉搓耳垂内外侧权当消毒,用烧红冷却的针直接穿过耳垂。或许这种集体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打耳洞的新鲜兴奋感,以及仪式感,大大降低了对疼痛的畏惧。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有点纪念意义,毕竟没有达到医疗级别的消毒,发生炎症在所难免。我小姑就说当时她第二天痛得肿了半边脸。现如今没有人这么干了,就算家里有古朴的长辈,也最多选在天穿日领孩子到美容店,给专业的美容师打耳洞,而更多的人已不在乎日子了。三是要在天穿日这一天煮一顿咸饭吃。春节刚过,人们走访亲友,难免吃得油腻,此时来一顿清香可口的咸饭可谓正中下怀。跟父母住一起的好处便是如此,每到传统节日便有不费心就能吃上的传统美食。为人子女的悠闲自在与为人父母的操心忙碌总在这样的传统节日里被集中体现了出来。而现在年轻人多偏懒,要亲手煮顿咸饭总需个机缘巧合,有刚好非常想吃的心境,还要刚好齐全的食材和配料,甚至需要刚刚好能打下手和陪聊天的人。如果不巧缺葱少蒜的,便轻易打消念头,觉得还是算了不要做了吧。近年来,有些寺庙,比如小溪近郊的小西天,在天穿日会准备好咸饭,供善男信女们食用,这渐渐成了人们过天穿日的新风尚。四面八方来客互不认识,却碰到一起吃一碗天穿饭,甚至能聊起一些轻松的,不必在意人情世故的话题,也算是紧张生活中一个好的解压方式。

天穿节在很多地区已是“今其俗废久矣”!平和无疑是幸运的,我们还保留着一点口口相传的节俗,希望年轻人勤勉,把这一传统节日传承下去!今年正月二十若相见,让我们互道一声:恭喜您,出穿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