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18期>正文

儿时的过年

作者:⊙厚 道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2年02月07日

元旦一过,年味渐浓,虎年很快就走来了。

印象中,儿时的过年总有许多趣味:清屯、备年货、做米粿、祭灶、杀猪、杀鸡、宰鹅、炸丸子、做烟肠、杂菜、贴春联、围炉、拜大年……这几千年的民间习俗,又一次牵动了儿时的记忆。

而这个有趣的“年”是怎么过的呢?

廿四送灶君。家里灶神要上天庭去汇报,为民报好事,讲好话,祈求来年平安顺利。尽管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但已成为几百年来的风俗习惯,送尪过年成了一出重头戏。

与此同时,生产队忙着结算年终分红、分配物资。先是把集体的鱼塘“减水”。减水就是把满塘的水逐渐放掉,即弄塘涵开塞。这是一项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四个后生用长竹竿轮流弄。木头塞比啤洒饼塞还牢固,有时弄坏三支竹竿还开不了塞。一旦开了塞,打头阵的不是水,而是成群结队的塘鲺。这时,围在岸上的孩子们会大声嚎叫起来 ,赤着脚跳进水沟哄抢塘鲺鱼。塘岸的另一边,妇女们正在暖阳下晒米粉。队址门口,生产队长在指挥杀猪。杀猪可抵所欠工分和款项。我家每年得献出一头大肥猪来还款,才能与其他剩款户一样分红分物,分得生产队的鱼、肉、米粉及其他供应物资。

有鱼有肉,母亲便忙碌开了。做烟肠是母亲的强项,她做的烟肠咸香好收藏,她做的杂菜也特别好吃。每年光这两样就用去所分得的一半猪肉。分的鱼全部蒸熟保存待用。这些半成品“干料”常把家里的大小吊栏、米筐装得满满的。这些“宝贝”只能待到围炉及新春请客才能食用。

到了年廿九,母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杀鸡宰鸭上来,这时的我也派上用场,负责给鸡鸭褪毛。通常是腌鸡两只,“鸡姑娘”两只,田鸭六只,杀好后用水煮熟吹风保鲜才算了事。常把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杆,把我的手烫得起泡泡。

到了大年三十,随着大队慰问军烈属的锣鼓声,春节的气氛特别浓。洗菜择菜切菜,锅盆碗筷叮咚响,炭火柴火大灶小灶齐上阵。对母亲来说,准备好年夜饭 就是她最重要的事情。围炉显得神圣而庄严,不可敷衍了事,必须办一桌丰盛的洒菜。平时少出现的炸五香、炸排骨,炸圆子、炖鸡、红烧鱼竟相摆上桌。

接近黄昏,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挂出红灯笼。我家总是贴着那对“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横批是:祖国万岁”的崭新对联。

傍晚,全社的人都在家里围炉,村庄一时安静下来。七八岁的我在家里很受宠,胆敢占着大位的竹交椅就坐,率先穿新衣,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大年。围炉后,母亲把备好的两角钱用红纸围一圈贴紧,分两包给我,说是父母给的压岁钱。这漂亮的纸币露出崭新的两边,我赶快装进口袋里 当宝贝收藏。在县城工作的父亲则与乡亲们大谈农业生产,好似在开会。母亲还要忙着洗碗筷、祭灶。

一到子夜,鞭炮声响作一团,村里的孩子忙着拣散落在地上的哑炮,几乎个个通宵达旦,有的甚至还被鞭炮炸伤了手。

初一清晨,母亲还要放一串开门炮,预示一年有好运气。然后下厨做“长年菜”。长年菜就是用开水烫熟后不用刀切断,蘸酱油素吃,预示全家人一年长长久久,祝福一年里家人出门不逢雨天,走干干的路。母亲还对姐姐说,初一不扫地,不洗衣,不提水,图个好运来。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家家户户最欢乐的时光。现在人们总是说年味变淡了,大概是物质上不像从前那么匮乏,但只要心里有年的情结,年就永远有年味,就像儿时的年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