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书香阅人生
小时候就喜欢书籍,尤其是各种课外书。八十年代初,我上小学了,那时候乡下没有幼儿园,一年级开始学拼音识字,渐渐地就能看得懂那些花花绿绿的小人书。父亲是小学老师,家里一张油漆斑驳的大木桌,是他经常批改作业的地方,上面摆着好多书籍,这当中就有一堆小人书,其中就有《西游记》,书里画着孙悟空大闹天宫和降妖除魔的故事;还有披一身黑斗篷戴黑帽子的侠客英雄《佐罗》,他武功高强,神出鬼没,铲奸除恶,天马行空。小人书吸引我津津有味地阅读,对未知世界充满幻想。
年纪渐长,学业越来越紧张,但对课外书依然挂怀。课堂上没勇气偷看,回到家又怕父亲那双严厉的眼睛,就偷偷躲在被窝里看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总是一看就到半夜,直到后来被父亲发现,被他狠狠地修理了一顿才有所收敛。但回味年少被琼瑶煽动起来的爱情憧憬,以及金庸大叔那快意恩仇的江湖豪情,就成了对那个时代单纯又狂热的记忆。在那些小说里,感情是那么纯粹,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世界是那么奇幻,行侠仗义浪迹天涯。在十几岁的年纪,不但不认为那是幼稚无知的冲动,相反以为我长大了,无数次盼望像小说里的那些人物那样去闯荡世界,见识外面更精彩的奇迹。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青春的一场叛逆。只是,再回首那些年少轻狂的青涩年华,内心依然会有不舍的情怀,怀念的青春犹如清晨绿叶里的露珠,犹如天边雨后的彩虹,美好珍贵的记忆转瞬即逝,曾经单纯的眼里不再清澈如水。
十九岁职专毕业后,我分配到交通部门,开始意识到文凭太低,学识太少,单位每天简单机械化的工作很无聊。想读电大,一打听学费要几千块,听说自考很便宜,每考一科就二十几块钱,就跑到教育局报名。翻找到福师大有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起了以前在福州读书时去福师大找过老乡好几次,那汉语言文学的课本我稍稍翻过,感觉内容应该很有趣,当场就选它。三年后专科毕业,又紧接着考过本科段十一个科目的课程,可我的眼睛近视从一百多度飙升到四百多度,不得不戴上眼镜。每次碰到老同学,总有人爱开玩笑说,你读书时都没戴眼镜,怎么现在参加工作却成了“四只眼”,难不成是“假斯文”,让我真有点哭笑不得。
不过没后悔过,我现在还很怀念那些年的阅读状态,虽然初衷是为了一纸文凭,不过我并没有为考试而考试。相反的,除了考试书籍,我还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并且喜欢上了文学。有时回想那些经常咀嚼阅读到半夜的文学书籍,现在想来心里依然留着深刻印记。唐诗宋词里各个时代的文人诗词如满天的星光闪烁,喜欢柳永的婉约,也喜欢苏轼的豪迈。还有很多现代文学中外名著,那些文字里灼灼闪光的人文思想和慰藉心灵的文学情怀,让我品读到许多美好的人生况味。沈从文的《边城》,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感觉每打开一本,就像打开一个浏览人生风景的窗口,在文字里有热腾腾的生活气息,有烫及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芒,这些好的书籍,指引我对生活和人生有更多的认知和领悟。
后来结婚生子,每天单位和家两点一线,匆忙劳碌的日子里,逐渐停下追求文学的脚步,直到儿子读大学,我感觉清闲下来,参加活动偶尔结识一些文友,又被慢慢引到文学圈里。这几年,我再次静下心来,当我再次拿起书籍,阅读到越来越多的作品之后,感觉眼前好像又打开一扇扇与现实生活不大一样的风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对于一些难解的郁闷也有了一些思想的顿悟。也许这就是阅读所能带来的愉悦和收获,也许好作品真的有治愈心灵的能力。
人生对每个人来说,也许都是艰辛而孤独的旅程,而且有许多无奈与局限,但因为有“精神世界”的慰藉,生活或许才不会显得那么无趣和茫然。我选择以书为伴,一路书香只为阅读更广阔的人生,翻开每一本书籍,我细细品读读里面的真善美,希望能洞见更多生活的本真,与书结缘,素雅于心,喜欢做这样一个痴迷于文学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