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12期>正文

花山溪左岸

作者:⊙林国华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1年12月27日

周日的黄昏,漫步在花山溪岸边,阳光透过茂密的凤凰树叶,斜照在岸边的草丛里,反射出斑驳的光晕。放眼望去,宽阔的溪面碧绿澄澈,水平如镜。渔夫架着竹排,悠哉悠哉地收拾着手中的渔网。几个老者端坐在岸边,悠闲地抽着烟,静静地注视着溪面上的浮子,突然浮子一动,荡起一圈圈波纹,老者连忙擎起鱼竿,看着弯曲的钓竿,兴奋地叫着“好家伙,大鱼上钩了。”

这条承载过五百年前五寨、南胜青花瓷,以及一百年前从上游坂仔出发到厦门求学的少年林语堂的花山溪,在南山古城旁边拐了个弯,注入平和县城小溪镇,给这座小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而花山溪左岸上的人文建筑,则是这条文化河流上闪耀的珍珠。

沿着茂盛的凤凰树、蓝花楹掩映的大堤顺流而下,来到中山公园,悠扬的萨克斯乐曲声传入耳际,在大榕树下,一个身穿牛仔裤、花衬衫头戴礼帽的嬉皮士模样的中年男子,扭动着身子吹奏着《回家》,低回缠绵的乐曲弥漫整个公园。空旷的广场中间矗立着平和暴动纪念碑,一旁,两匹身披马鞍脚蹬的战马石雕安详地站立在大树下;纪念碑的另一边,锣鼓齐鸣,循声望去,只见“福建省平和县潮剧传习所”、“平和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牌匾一竖一横悬挂在一座略显陈旧的大楼前,楼上许多潮剧票友正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潮剧,他们有的学乐器,有的学表演,举手投足间,可以看出他们学得那样专注,那委婉的唱腔、婀娜的身段、那飘逸的水袖可以看出这些票友已经有着相当的水平了。看来,闽粤交接处的平和这块土地上有着生长潮剧的土壤,潮剧艺术后继有人。

潮剧传承中心旁是“周碧初艺术馆”,这是1993年为纪念中国油画先驱者周碧初而所建。馆中珍藏许多周碧初捐赠的著名画作,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出,自然成了艺术家们的殿堂。

1938年春,由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300多人,从中山公园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为这座公园留下激昂的一笔。

早晨九点钟,站在这条花山溪与牛头溪的交汇处,临溪望去,对面榕树下,聚集着银发一族,他们手捧歌谱,高唱时代颂歌。

沿溪而下到大珩广场,这里影院、歌厅、酒吧云聚,一旁便是文博中心。这座刚投用不久的文博中心,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于一体,看起来像朵花。站在文化馆大门张望,广场宽阔,溪流平缓,林立高楼加上起伏的山峰渐行渐远。原本荒芜的郊野已日渐成为县城热闹的街区,不仅让人想起法国那条著名的塞纳河,这条由东向西成几字形穿过巴黎的塞纳河,左岸是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这个充满小资情调的地方,集中了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文化圣地,被称为左岸。走在平和花山溪左岸,也让人浮想联翩。

左岸的尽头,是阳明公园。我们可以在公园的观澜台前看花山溪,看银瀑飞泻的拦河坝,看波澜不兴的水面,看一群白鹭飞翔,看蒿草摇曳,甚至可以穿越时空,静坐在明式回廊里发呆,欣赏和郑板桥画里几分相似的孝顺竹、刚竹和佛肚竹;然后看广场上足蹬冰鞋翩然舞动的少女,脚踩滑板互相追逐的少年。在广场,你会被一幅宽2米,长60米的灰色石板长卷所震撼,这里记载了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到公元1990年平和的大事记,这幅恢弘的历史长卷,跨越1304年,从陈元光在灵通山设置行台开始,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解放,逐年记录发生在平和大地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历史之中,让我们了解平和的历史发展轨迹。沿着长卷的尽头望去,王阳明的石雕正好伫立在公园的东南方,他手握经书,目光如炬,仿佛在深情地打量这块他熟悉的土地。在他身后,花山溪正好拐了个弯,翻腾着波浪滚滚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