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新使命 焕发新状态 展现新作为—— 全面开创新时代新平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核心提示
平和县统筹推进“新型工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度假区、生态闲适新城区”四区建设,全力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省级文明县城、全域旅游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五优”创建;昂首阔步踏上“奋进平和”新征程;勇毅笃行开拓“奋斗平和”新局面;振作精神营造“奋发平和”新气象。
回眸2021
2021年,预计全县完成GDP271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8亿元、增长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3亿元、增长3%,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先进称号,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产业经济稳中有升。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完成工业投资36亿元,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26.6亿元、增长8.4%,规工增加值64.5亿元、增长8.3%;绿色农业加快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96.5亿元、增长5%,“琯溪蜜柚”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推进印象半径、名峰山、高峰谷、新建村等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快速进展,全域旅游持续升温;入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亿元、增长6.75%。
项目投资有力有效。项目建设滚动推进。完成101个县重点项目,总投资66.7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15亿元、增长8%;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12个;入库项目306个、总投资额273.5亿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组织参加各大招商平台共引进项目27个,总投资额69.9亿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建设农村公路82.4公里;开通小溪至九峰公交路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9个;有序推进35千伏国强变工程建设。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60个、年度投资25.23亿元;乡村环境更加宜居。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局,打造坂仔镇、前埔村等15个示范镇村,完成村庄规划75个、裸房整治1710栋,授牌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13户;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4万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建立化肥购销溯源体系,做法成效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宣传推广。2个国控断面、县城饮用水源地Ⅲ类水达标率均达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退果还林1.03万亩,植树造林2.6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32%,位居全市首位。
民生幸福更有质感。疫情防控常抓不懈。平和成为全市唯一“零疑似”“零感染”的县份;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完成2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双减”工作,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持续深化。
行政效能稳步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成立项目活动办、前期办、工业项目服务中心,以“妈妈式”服务,助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办事效率有效提升。稳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设立投资项目、社会事务等“一站式”服务综合窗口,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开发运用全省首个“审管互动”系统,设立“零否决”受理窗口;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聚焦2022
主要目标
力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总收入增长8%、地方级收入增长7.27%,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1.3%,农业总产值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5%,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一)聚焦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强劲动能
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
打好项目争取大会战
打好要素保障主动仗
(二)聚焦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推动新型工业聚集发展
加快绿色农业转型增效
促进生态旅游提速提档
(三)聚焦品质生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城市能级大提升
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跑出生态保护加速度
(四)聚焦改革创新,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突出改革蓄能
突出服务聚能
突出创新赋能
(五)聚焦惠民实事,持续推进共同富裕
让公共服务更有厚度
让保障体系更有广度
让社会治理更有深度
(六)聚焦自身建设,全力打造现代政府
强化政治建设,全面提升战斗力
强化法治建设,全面提升保障力
强化廉政建设,全面提升公信力
过去五年亮点纷呈
脱贫攻坚成果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先后荣获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县、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
五年来,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14%,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比2016年增长20.4%、12.6%。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9.5:30.9:39.6调整为2021年的19.6:26.7:53.7。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西蝉木业、大芹云顶酒业等建成投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高峰谷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灵通山国家地质公园”获得正式命名,入选“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全国十佳、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等。
五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云平高速、平寨至西蝉公路拓宽改造等建成通车,平和县基础设施组团PPP项目落地实施,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完成352公里。实施“大县城”战略。荣获“省级园林县城”。实施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良好。
五年来,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改革,圆满完成公立医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任务,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柚都英才”聚集计划。健全平台宗亲常态化交流互访机制,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五年来,三大攻坚战果显著。创新实施“有其屋工程”“养鸡生蛋”“一个不能少”、医疗叠加和蜜柚价格指数保险等举措,实现11545人脱贫、45个贫困村出列,提前一年半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县扶贫办荣获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良好。
五年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金华小学分校、疾控中心新楼等建成投用,养老服务、社会保障实现扩面提质,科技、文化等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6年的27556元、14827元增加到2021年的38469元、23574元,增长39.6%、59%。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
今后五年扬帆起航
今后五年,平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至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8%,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至省市下达指标之下。
(一)激发升级动能,构建实体经济新体系。工业做大转优。着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鼓励主导产业向“平和特色”方向提升,将生态木业全产业链打造为双百亿级产业基地,力争到2026年规模工业产值突破368亿元。农业高质高效。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深化“提品质、扩市场、深加工、护品牌、展文化、优价格、促生态”的发展思路,打造“中国柚都”2.0升级版;推动茶叶产业提档升级。三产提速升级。做大做强三平寺、灵通山、高峰谷三大景区,打造平和特色“网红打卡点”,打响旅游品牌,做活全域旅游,力争到2026年旅游年度总接待人数超400万人次、总收入52亿元以上。
(二)聚力创新驱动,深度融入发展新格局。推动科技创新。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布局5G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密切区域合作。强化精准招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图”,着力壮龙头、强配套、补短板。加强项目建设。用好“五个一批”项目生成机制,优化“妈妈式”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便利平和”。
(三)提升核心能级,塑造城乡融合新面貌。建设高颜值城区。加快实施“大城关、小城市”战略,北进南拓,东延西连,同步推进小溪滨水新城片区、山格产城融合片区建设。建设有特色乡村。聚焦聚力“五大振兴”,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建设高品质生态。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扎实推进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
(四)紧盯民生需求,创造共同富裕新生活。补齐民生短板。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持续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确保安全稳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