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11期>正文

大芹山

作者:⊙晴 川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1年12月20日

闽地多丘陵,常是矮矮的连成一片的小山堆在一起,以此看来,高入云端的大芹山便成了另类,由下往上望,会觉得上面是一片空茫。冬季,在四周青山的拥簇中,大芹山一片苍黄。带着午后的慵懒,提了个垃圾袋,似是冒失地往山上走去。

我在脑海中迅速搜索大芹山——闽南第一峰,1544.8米,竟和东岳有着同样的海拔,无疑让它一下子变得威严起来。然而,扑向它的怀抱时,却没有想象中那般雄伟,就像蜿蜒而上的台阶,再柔和不过了,哪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雄姿?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平缓的,连脚下的台阶也是平缓的,越发觉得它可亲了。其实,这样的大山很符合闽南人的口味,不急不徐,符合一种恬淡而舒缓的节奏,就像那种市井的车马匆匆之间来碗卤面,车流涌动中,呼哧呼哧吃碗热气腾腾的卤面,然后奔向人流,奔赴生活的战场。然而,它毕竟有着东岳泰山的海拔,虽不陡峭,一步步向上攀登时却很有纵深感,这也激发了年青好胜之心,大家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登大芹山时发现,山的海拔足够时,山上的植被会出现明显的分界带。刚攀登时,林木葱郁,一路嗅着松针的清淡香味向上攀去,大半钟头后,这种松针味道稀薄了。越往上,山风越发强劲,抬头望去,原来山下望见的那片苍黄飘摇的景色,并不是裸露的黄土,而是大片的芦荻草,那如麦穗般的柔软黄色构成了山头颜色的主基调,半山远远看见的那座小山头,在芦荻草的包围之中,建起一座小风车,不知大风的时候,那扇叶是否也会和这片苍黄一起舞动。接下来旅程,风车便成了重要的路标,待和那小风车齐平之时,发现大芹山山顶才显露出来。它藏得刚刚好,在这半山腰上让人进退两难,登顶仍有距离,回去又心有不甘。望四周,其他山峰已经矮了下来,从山脚下看它们常年云雾萦绕,然而在大芹山面前,它们还是俯首称臣了,大芹山不怒自威。

下午的阳光好像成束、成片地从云端上冲下来,斜斜地打在那半山的公路上。那些红土裸露的地方,像极了翻卷的伤口,那盘山公路多像银带子缠在那伤口上,人与自然就像一对冤家,你对它好,它便对你好,反之亦然。想到这些,提着垃圾袋四处张望,沿途落满矿泉水瓶和塑料袋子,弯下腰去,沿途捡起一个个矿泉水瓶,不知不觉中,大芹山与你的距离便近了,山顶也全部露出来了,但仍有一段距离,像是对旅行的考验,登顶前的几百个台阶成了一道试金石,大家默然不语,抬着灌铅似的双腿向上攀爬。才发现,芦荻草也隐在下方了,山脚下看不见的一抹青绿溜出来了,这些不知名的灌木占据了山头,在这松柏止步的地方,这些小灌木却无比坚强,冬夏寒暑,山间冷风雾气常年在拷打着它们,与天空更近往往不是滋润,而是风霜拷打后的风骨。终于,所有的植被都退缩了,山顶就在眼前,欢呼雀跃,再一阵小跑,大家一起冲向顶峰。

眼前,几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无序地堆放在山巅上,迎面便有一块被委以重任的石头刻下“闽南第一高峰”一行大字,在它身后,还有一块扁平宽一米、长约两米的八音石,从不同的方位都可敲出悦耳的声音,究其原理,应是火山喷发留下的气泡,让石头有了音箱般的玄妙。除此,在这素面朝天的大芹山巅俯览群山应该是一件美妙的事,看看咫尺之遥的灵通山,或干脆坐在石头上沐风揽月,也是一件趣事。遗憾的是,那天,披上浓雾的大芹山犹抱琵琶半遮面,所有美好的愿景都成了下次的邀约。

山巅上的瓶瓶罐罐真不少,下山时手上垃圾袋略显沉重。还好,下山总比登山强,迎着山风,我们步履越发轻快,感觉没费多少功夫便回到山下。迎着落日,拉开距离回望大芹山,它的厚重与苍莽便映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