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98期>正文

儿时的“七月半”

作者:⊙厚 道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1年09月14日

又到一年“七月半”。“七月半”就是中元节。小时候,中元节氛围比中秋节更热闹。记得我老家霞寨那儿,家家祭祀祖先,户户打“糯米糍”印“邦仔粿”,男女老少忙忙碌碌,村头巷尾欢声笑语。夏收刚过,丰收的喜悦尚未消失,节庆又悄悄来临,渐凉的秋意沁人心田,村里处处是一派过节气氛。为祭祀先人,大家及早准备“天公鸡”“普渡鸭”,提前赶制“邦仔稞”“糯米糍”。

糯米糍人人皆知,现在市面上的糍粑粒随处可见,不稀罕。但在当时做糯米糍却很费功夫。大集体时代,社员早睡早起,天刚蒙蒙亮,蒸“饭仔”的蒸气笼罩屋堂,还在睡梦中的我就知道母亲要做糯米糍啦。可高兴啦,早餐可享受“饭仔”冲滚水搅白糖那甜甜美食。“饭仔”就是精制糯米蒸出来的白米饭,相当好吃。

早餐过后,便开始打糯米糍。热气腾腾的大蒸桶尚未起锅,母亲用她不怕烫的手掌揉饭团,把篮球大的饭团闪电般地投进洗净的大石臼里去。只见三个后生仔拿着大杵一旁待命。这时,叔公搬张小凳子坐在大石臼旁,右手蘸下热水摸一下饭团,大杵先是轻轻捣几下,饭团逐渐黏成一团,接下去就开始进入有节奏的锤打,每次大杵高高砸下来,从饭团中间开花,再次高高抡起的间隙,叔公必须眼疾手快地把饭团翻个个,让下一锤再落到实处,这样你一锤我一翻,默契配合。糯米饭团越打越软,越打越筋道,吃起来越发弹牙,直到它像糖浆拔丝一样,可以拉起细长细长的筋条才算大功告成。那时,大户人家要打10臼糯米糍,小户也要5臼糯米糍。我家一共打了8臼糯米糍,装满了家里的大盆小罐 。

这刚做好的糯米糍,无甜没咸的入嘴没什么滋味,还得有蘸料才行。花生、芝麻、红糖磨粉炒香,这是糯米糍标配。糯米糍都放在盆罐中糊成一团,吃糯米糍时,得用一双筷子撬起缠几圈,像撬麦芽糖一样卷起来,再去蘸馅料,那滋味,绝了。

做好糯米糍,接着做“邦仔粿”。这糕仔是用三比一的糯米与赤米混制的。选精制的大米用石磨碾成粉状配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然后用雕有印花的糕饼印模印成椭圆形的邦仔粿。印好邦仔粿还得放在专用的蒸笼里蒸2个小时才能熟透。这邦仔粿吃起来有嚼劲且爽口,孩子们最喜欢。

每年七月半都要忙碌好几天,备足了糯米糍和邦仔粿后,再备些美味佳肴,到七月十五日傍晚时分,各家各户摆上八仙桌、大圆桌,屋檐下人头攒动,九大碗、八大莱齐上阵。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盆白米饭,母亲用红纸剪成汤匙和筷子贴在上面,大红纸写上庆丰收字语。摆头阵的糯米糍洁白如玉,十分诱人,邦仔粿叠成金字塔状,十分耀眼,预示着来年生活节节高、日日好。鸡、鸭、鱼、龙眼、菠萝、蔬菜增色添彩,烛光下的八仙桌盛宴流光溢彩,一条摆桌长廊在月光衬托下构成一道靓丽的龙门阵,以此告慰先人,教育后人香火传承。

记忆中的七月半,慎祖追宗,仪式感十足。中元节是老家的民俗重要节日,如今进城后,这习俗在人们心头渐渐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