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诵读路
孩子刚上小学时,班主任每天布置的作业之一就是“54321读书法”,要求孩子放学回家预习新的课文然后循环阅读,对学过的课文反复诵读,并上传微信语音到班级群。有时,陪在孩子身边录音,难免想起小学晨读时分的情景。每天同学们一到教室就拿着书本大声朗读,那是一个连电话都很稀缺的年代,我们只有纸质的课本,琅琅的读书声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会现场抽查每个人的朗读情况,被点名的同学就得站起来以诵读的方式将课文读出来,如果诵读不出,就得被罚站在角落听课。
早期的我,语文学得很不好。老师家访时跟父母说过我的成绩如果再跟不上,可能会被留级复读。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起了警醒作用,毕竟我确实不是好学的孩子。此后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和避免留级,每天起床后我都会捧着书本大声诵读。读着读着,态度由应付转为自觉,慢慢的,我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书本上的文章已远远不能满足阅读的欲望,开始自己找一些课外读本。犹记得读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句时,脑海里即出现一幅彩蝶蹁跹花朵芬芳的情景,那时的心里对诗词的释义还不得很透彻,却被诗人笔下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从此开始漫漫诵读路。
在新的一学期,语文成绩一跃而上。周末时我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到小人书摊上去看连环画,在连环画的摊位上一呆就是一整个下午时间。再后来,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也成了很多年的习惯。借来的书,格外珍惜,争分夺秒的读下来。针对书上一些的经典语句,还做了详细的笔录,有些甚至大段大段完整抄阅下来,反复诵读。那些年读过的文字,就这么潜伏在心里,陪伴着成长的脚步,就像牡丹亭中唱的那样“则你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总有一天,青春岁月渐行渐远,而能留住的就是那些年月积累的知识,那是心中的一份安逸恬淡,一份闲适平和。
我一直相信,诵读是一个不断重复,及时巩固的过程。通过诵读,很多文章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对考试,面对抽背,那些读过的文字会不断涌现出来,不能不说,记忆力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这个故事或许有演绎的成分,但是同时也说明一个道理,勤能补拙。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绝顶聪明,宝剑锋从磨砺出其实就是数十载的寒窗苦读。如果一个学生,能默默地坚持诵读,一本又一本,一遍又一遍将书读到心里,结果必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都是慢慢地长大成人,苦读的过程就为学有所成。
如今家里的孩子开始正确学会诵读,对《弟子规》《诗经》等启蒙教育读本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始的概念,也曾报名参加学校组织团体的诵读比赛。有时读得累了,孩子问我,“妈妈,为什么要一直不断的反复阅读背诵这些文章呀?”孩子,这个答案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得明白的,这是需要你用余生的岁月来验证回答的问题。诵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你的参与与坚持。只是不管如何艰难,孩子,希望你能持之以恒走下去,诵读或许不是扩展我们心灵的惟一途径,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长大以后,你将会明白,诵读给了你知识,充实了你的头脑,让你学会思考。拥有诵读的世界,心中自会升腾起激情和力量,自会拥有一份纯粹美好的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