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状元故里
春暖花开,小长假是就近旅行的最佳时间。闻名遐尔的状元故里平和县文峰镇文洋村的溪山寨土楼,我们是不能不去的。
大伙到了文峰溪桥头便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锥形石头,三米多高,题有“溪山状元故里”五个金色遒劲大字竖在桥头,特别醒目。
过了桥就进入状元故里溪山村地界,我们再步行几百步,就进入溪山寨寨门,林氏祖祠就在眼前。这座建于明·庚戊年(公元1550年)坐北朝南的祠堂,中梁脊顶精雕一对彩色双龙戏珠,龙首正对梁正中的七层小彩塔。堂前竖有三副旗夹,六根石旗。我国古代,凡科举功成名就,即可在宗祠前竖杆立旗,以光耀门楣,彰显身份,昭示世人,作为族人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励后人积极进取。就闽南而言,至少要有举人以上才有这个资格,与文洋村近邻的南靖县山城镇汤坑村砖仔楼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出过一位武举人——阮耀丹 ,于此也竖一副旗夹两根石旗。而溪山状元故里却有三副旗夹六根石旗,这与武状元林德镛的身世有多大关系?据雍正版《揭阳县志》载:“林德镛是清代潮州府揭阳县(今广东揭西县)棉湖人,天资豪宕,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康熙丁酉年(公元1717年)中武举人第二名,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中武进士第九名、殿试第一人,授二等侍卫。”志文中谈及性格“天资豪宕”,即个性豪爽、耿直、痛快;言及臂力“能挽六钧之弓”,古时三十斤为“钧”﹐“六钧”即百八十斤,这里泛指能挽强弓之意。林德镛一生从秀才、举人、进士到状元,这三副旗杆也代表他“中举”功成名就的三个进程。
我们细心观赏了这六根“剑”状石旗,就古时“先左后右”的立杆顺序来看,左边两副,右边一副。左边的首副旗夹低一些,且底座平台仅略高地面,表明林德镛初中武举人之意;而次副旗夹比较高,台面相对高出一些,意指林德镛高中武进士;至于右边两根独立旗夹,不仅又高出稍许,且设有秀美的“旗斗”,即成“斗”状四方旗台,旗台四周且雕有龙龟与花鸟禽兽,表示林德镛高中武状元之意。
武举制是科举制中的一门分类,始创于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执政时期,后历代延之,至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废止,共历时整整一千二百年。它采用逐级报考递进方式,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可见,林德镛要取得“武状元”难度极大!不仅要逐级参加参试,且要逐级获取年度第一名,荣登“武状元”还要帝皇亲点赐定。并且,武生考取与儒生不同——要至省城报考“武举”之前就要到朝廷“兵部”上册!
然而,林德镛是广东第一武状元,为何“状元匾”却落在这里,其故里还为他竖起这么多旗杆?
其实,林德镛真正出生地是在平和县文峰镇文洋村,因其父不幸早逝,他随母亲改嫁至广东揭阳榕城,依附在同宗古乔林氏,从此定居于此。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林德镛吃苦耐劳,与其弟相依为命,帮人撑船于榕城至棉湖间。因他善于学习,且精通水道,又技术娴熟,虽船只破陋,却总能后发而先至。加之他乐于善施,勤于助人,时人便称其船为“飞凤舟”,称其桨为“飞凤手。后又从师习武,受少林等多门派拳师指点,武艺提高极快。他自强不息,深信只要不断努力,便能逐级攀摘桂冠。在36岁那年,他不仅夺得“武进士”头衔,还一举拿下“武状元”的金冠!林德镛是一个重情重义,讲究孝道的武生。就是随母移居他乡,也不忘先祖根源,时刻与平和祖居地保持密切联系。他中武状元后,便把康熙帝所钦赐的“将军威灵”牌匾高悬于揭阳古乔林氏宗祠,后又专程回乡祭祖,将这块帝皇所赐“状元匾”挂于平和县文峰镇溪山祖祠内。
在祠庙公的引导下,我们有幸深入这座八百多平方米一进两厅的祠堂。这里四壁均挂有众多林氏祖训、祖辞和家规、家风。更难得的是,我们见到了那块深红色“状元匾”,它高95厘米,宽65厘米,上面题有“状元”两个雄劲有力的大字,左右两边落款分别是“翰林院经筵侍太学士吴士玉、戚麟祥为(左)/康熙辛丑科殿试第一名林德镛立(右)”。据《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辛丑,以翰林院侍讲学士吴士玉,为武会试正考官;戚麟祥为副考官。”不难看出,这块牌匾是当时主、副考官为他所写所立,然后由康熙帝当廷钦赐!状元林德镛对林氏家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难怪溪山林氏后人能代代人才辈出。
林德镛中武状元后,任二品侍卫。翌年,康熙皇帝去世,他续任清世宗雍正皇帝的侍卫长,并特赐爵——“哈哈珠之扈”(意指“随从的披甲护卫”)。林德镛这种发奋图强和热爱家乡的精神和品质,如今已成当地传承优良家风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