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公安局:“三三工程”构筑平安平和铜墙铁壁
本报(陈秋旸 方涵 文/图)近年来,平和县公安局立足辖区实际,精心谋划“三三工程”,全力打造社会治安防控网社会安全防火墙、警队建设防护堤“一网一墙一堤”,构建山区县域警务新机制,构筑起平安平和的铜墙铁壁。
3月12日,文峰镇发生多起摩托车被盗案,接到警情后“平和110”高度重视,立即开展侦查研判,通过监控视频锁定了以陈某豪为首的5名犯罪嫌疑人,成功将其抓获归案。一周内,当地3起摩托车被盗案均告破,及时挽回群众的财产损失。
这起案件的快速侦破得益于平和县公安局的“三化并举”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多年来,该局坚持“全县一盘棋”,精心打造“打防管控城乡一体化”的治安防控新模式。一是维稳打击合成化。建立党委成员AB岗、机关“大参谋大督察”、多警种合成作战、警种部门挂钩派出所、基层派出所片区联动“五项机制”,优化党委班子、机关、警种、所队、片区五个层面合力,形成“五优五合”格局。坚持扁平化指挥,打造大数据合成作战室,建设“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型指挥中心;强化专业警种建设,组建全省首支县级警务航空队,巡特警“人机犬协同、空地一体化”快反作战;完善布控堵截预案,形成“一键指挥、四门落锁、巡特快反、警种攻坚、所队协同”的合成打击模式。全县近5年现行命案全破,连续5年两抢案件破案率100%,刑案万人发案率连续10年保持全市最低。二是立体防控圈层化。确立“把住东大门、守住西大门、管住南大门、控住北大门”的防控总思路,把点、守线、控面,打造“主城区、乡镇际、环省市县际”三道防控圈。三是夯基固本网格化。率先探索“乡村110”网格治理“共治善治”新模式,以县、镇、村、组为四级网格,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推动“治安要素网中管,乡村事务格中治”。
在社会安全防火墙构建上,该局创新“三个模式”。一是创新“大交管”模式,交通管理由“单警管”变为“全警管”,破解了农村交通管理问题。近年来,农村派出所对一般交通事故出警处置率、直接处理率均为100%,对重大交通事故参与处置率超过45%,连续5年保持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破案率100%。二是创新“大消防”模式,将非城区乡镇“专职消防队”挂靠在派出所,配备较专业装备,警民合力承担农村地区消防火灾的先期就近救援处置。近三年来,派出所成功处置初期火情年均41起,为群众挽回损失年均110余万元。三是创新“大调解”模式,积极探索创新“1+X”大调解模式,在派出所组建“公调对接”办公室,探索“四心三快”调解工作法,协调基层多部门联动调解。以交通事故“线上调解”为突破口,组织当事人在线 “非接触式调解”,并拓展至民间纠纷调解领域。2019年6月,《平和县公安局矛盾纠纷线上调解实施办法》被公安部法制局评为全国公安机关优秀执法制度。
在警队建设上,该局通过“三项机制”筑起防护堤。一是健全忠诚教育机制。把政治思想教育摆在首位,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警营走廊、文化室、廉政教育基地建设,形成“一廊一室一基地”特色阵地。二是健全从严管理机制。队伍抓在平时、严在日常,规范建设网上督查中心、执法办案中心,加强网上网下全流程、全方位监督。三年来运用“第一种形态”问责处理47人、党政纪处分7人、移送司法处理1人。三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推进“暖警工程”,车辆、装备、经费向一线倾斜,近三年慰问民警及家属350人次。实行各科所队及民警考评全覆盖,考评结果运用于年度绩效奖金定级、推荐立功受奖、干部选拔任用等,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加强典型培树,近10年先后有6个优秀基层所队荣获“国”字号荣誉,2个派出所被评为公安部一级派出所,8个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1名民警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2名民警获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2名民警荣获个人一等功、9名民警荣立个人二等功,8名民警荣获全国公安系统清网追逃先进个人、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省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省部级荣誉。
近10年来,平和县公安局9次荣获漳州市县级公安机关综合考评优胜单位,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率长期位居全市前列,并在201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