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79期>正文

两袖清风为革命 ——记烈士钟骞二三事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1年05月07日

上世纪40年代初,闽南革命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面临日本的侵华战争,闽南执政的国民党反动派却一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策略,无视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要求,不管人民死活,大肆追捕共产党人。就在这个非常时期,广东潮安人钟骞临危受命,于1942年1月从闽粤边委调至闽南特委任副书记,同年11月,他来到平和与平和县委特派员陈天才共同开展革命活动。这个党性坚强、学识渊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杰出领导人,在平和这片革命热土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三个人穿一条裤子

1943年10月,钟骞代理闽南特委特派员。他与几十位在闽南坚持革命斗争的工作人员隐蔽在深山密林的草寮等待时机。在那个艰苦的革命岁月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尽管条件极其恶劣,但是他们还是顽强地坚持革命斗争。为了掩人耳目,方便外出与统战人士接头,钟骞、陈天才与卢炎共用一条没有补丁的中山装裤子。按道理说当时组织上用于革命活动经费虽紧张,但给他们三个人都配一条裤子,也还是有这个财力的,但他们为了节省开支,尽量不浪费革命的一文钱,就只买了一条裤子。谁需要外出活动就让谁穿,虽然三个人个头不一样高,但比较矮的人可以把裤管往里面卷起来,这样穿起来也是有模有样,自然得体,看不出破绽。

闽南话有句俗语叫“穿同一条裤子的人”,用来形容志趣相投的人,这个故事对于这句俗语来说可真是生动的写照。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穿同一条裤子”的仁人志士团结一致、清廉奉公、一心为革命,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不能搞特殊

钟骞到平和当特派员的时候,已身患肺病,结核菌转移成了淋巴结核,病情日渐严重。然而风刀霜剑严相逼,当时反动派的保安队还经常化装成打猎的队伍搜山,对革命者围追阻截。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捕,钟骞和同伴不得不时刻警惕,随时转移营地。他已经病得走不动路,每次转移都要让别人背着走。党组织看钟骞病情如此严重,特地拨了1000元给他当医疗费和营养费。面对党组织的关心和照顾,钟骞的心里涌起了一股股暖流,但他还是斩钉截铁地说:“目前党组织是这么困难,我怎么能搞特殊呢?这笔钱我肯定是不会收的。”同志们好说歹说都说服不了他,但又不忍心看他的身体就这样一天天垮下去。有一次食堂的炊事买回了一些鱿鱼干,钟骞吩咐分一半给上级,其余留下来大家改善生活,大家就背地里叫炊事员偷偷藏了几只,在没菜的时候煮给钟骞吃,结果每次煮好后他总是不肯自己一人独享,非得给每人都分一点,还笑呵呵地说:“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吃,才更香啊!”一个同志懂得冰糖有润肺的功能,就买了100块钱的冰糖给他,却被他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

钟骞是大学生出身,性子十分文雅温和,但在坚持立场和原则的时候,却犟得像头牛,硬得像块石头。

带病坚持生产自救

“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是我党的全面抗战方针政策。钟骞和同志们为了顾全抗日大局,保住革命的火种,一方面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迫害,一方面在平和山区建立生产基地,全力以赴搞生产,谋生存。钟骞号召大家尽自己最大努力生产自救,尽量维持最低生活需要,不让革命群众接济。当时他的肺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不停咳嗽,日夜无眠,经常要自己按摩止痛。大家劝他少干重活,好好休息,可他却不听劝,坚持每天编一两只藤篮,拿去换钱买米。他总是说:“我虽然病了,但是总不能老是吃空饷,给组织增加负担,老是接受群众的救济,给他们添麻烦,力所能及的事该做的还是要做的,我能行的,你们别担心。”同志们听了这番话,看到他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难受得眼泪快要掉下来了。

就这样,钟骞以身作则,带领大家掀起了一股生产运动的热潮。

后来,钟骞由于病情过重,留下了“思亲泣尽韩江水,报党未已命已丝。”的悲壮诗句,于1944年溘然长逝,年仅28岁。烈士的生命是如此短暂,但风范永存,精神不朽。为了铭记钟骞烈士,党和人民把他战斗过的铜陵乡改名为钟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