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谒祖“透龙庵”
位于平和县文峰镇龙山村境内的透龙庵,是一座有故事的寺庙。据考证,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史上曾几度修葺,又几次兴废,如今的透龙庵是2006年当地民众筹资重建而成的。
庵前有座巨大的香炉,正值年关,香火旺盛。远看透龙庵,它整体为砖木结构,上覆琉璃碧瓦,中梁脊顶 雕龙饰凤,腾云驾雾,气宇轩昂,恢宏壮观;正墙饰有众多花岗岩浮雕,各式各样,其中最多的是人物故事,寓意花鸟,且多彩多姿,栩栩如生。
跨过高高的门槛步入庵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殿主祀王公,左殿祀拜阳公,右殿供三王公;深入庵内,翘首仰望有块天井,它接日月之光华,吸四方之灵气;中落殿堂,开阔、轩敞、明亮,四周更有雕梁画栋,色彩纷呈。再进入后落正殿,这里祀有观音,后奉五佛,左殿祀保生大帝,右殿祀定高佛。整体殿堂设计十分合理、鲜灵而通畅。
从民国版《南靖县志》得悉:“山城镇,汤坑保,下时、大塘边,始基祖张素翁、素清,清顺治年间由平和县透龙迁入。”阅此,我才知道故乡的先祖是从这里迁移过去的。文峰镇龙山村群众见我们远道前来寻根谒祖,个个都十分热情,对庵内的具体布局和各方神灵,也进行了热心而细致的讲解。更让我高兴的是——于此我们看到十分难得的《张氏族谱》,我细心一翻阅,这本厚厚的族册始造于明嘉靖丙午年仲春吉旦(公元1546年农历二月初一),记录是从“元统元年甲戍(即公元1334年)农历四月十九日”透龙张氏先祖张讳平出生开始的,用的是黄色宣纸装订而成。近五百年前的原始笔迹是那么清秀,那么工整而细密,可惜存放的时间太长,有些虫蛀现象;且因“世远属(俗)繁而谱失”,从唐至元初还有数百年没记录,但从“总序”中,我还是发现——闽南众多张氏族人最早先祖张九皋(公元690年~755年),竟是盛唐开元年间大诗人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的弟弟。
足见,张九皋一家在当时是十分显赫的大家族。不仅有世称“文献公”的兄长为开元盛世做出极大贡献,是大唐初期的名相、大诗人;其本人也历任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特授三品文官“银青光禄大夫”。谱中就明确记载“溯鹿石刺史九使公之源,谨按旧谱相传,唐张九龄弟九皋世孙,乃‘乡贡进士’为漳州刺史。”“乡贡进士”指经乡、府两级选拔,合格者被荐进京参加礼部贡院进士考试而未及第者。“世孙”即嫡孙——古指正妻所生嫡长子的嫡长子。九皋共生有九个儿子,依次是张捷、擢、拱、撝、抗、哲、捍、掞和披,故“九使公”就是张捷所生长子,即公元756年至779年任漳州刺史的张九。华夏先人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和“号”,名字一般都放在姓氏和辈分的前面,如“九使公”,“九”为名,“使”为官职,“公”是闽南下辈对男性长辈的尊称。族谱还提到张九任刺史后“择居鹏程张坑”(即今龙海程溪)。且平生育有四子,“长子分居鹿石(即今龙海海澄),次子分居惠安,三子分居平和翠微透龙,四子分居于祖居鹏程。”这里的“翠微”泛指巍巍高大而辽远的青山,当时不仅是文峰一带的大名,也表明在大唐初期,这里处处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十分秀丽!
虽然族谱也提到“其祖出自光州固始县,唐垂拱间从唐将军入闽拓漳。”但人只要在某地长住几十年或数辈以上,即可称为“祖地”。所以,四子与父母在一起仍居“鹏程”,则称“祖居”。 同时,也提到其好友顾况(公元727年~815年)在与张九分离时,曾吟诗作别“山海万里别,草木十年秋。鞭马广陵桥,出祖张漳州。”(顾况·《酬漳州张九使君》)古人自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都采用“使君”,这首五言对仗诗,也表达了张九认同闽南漳州是自己祖居地的史实。
至于张九使公,墓葬何处?在本族谱上就明确写着“鹿石有刺史墓”,也提到张公墓的朝向是“坐亥向巳”,即坐北朝南偏东十五度。在张使公的墓碑上还刻有“大臣辅幼君,妣宋诰封恭人”( 古时官妇封号,四品曰恭人。)前句表明他为大唐社稷和漳州百姓做出重大贡献;后句表示妻的封号及与妻宋端淑、纯慎同葬的事实。
一趟文峰之旅,不仅让我寻到了根,谒到了祖,还学到了不少古知识,真可谓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