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凛然存节概 ——记中共“七大”候补代表林胡鳅
林胡鳅(1917-1944),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靖和浦县委辖下的五南区、双坂区区委书记,中共平和县委委员、县委书记,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委员。1939年11月,当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1943年1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44年12月,在建瓯殉难,年仅27岁。
林胡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尝尽家境贫寒的辛酸,受尽被人嘲笑讥讽的白眼,本应过着童小无猜、无忧无虑的孩提生活,却因家庭经济拮据而放弃上学读书的机会,当起放牛娃,以给大户人家看牛为生计。林胡鳅的家乡黄井村靠近漳州南乡,是一个红军时常出没闹革命、打游击的地方。于是,林胡鳅从小就知道有一支专门为贫困百姓撑腰的红军游击队,这对于少年林胡鳅来说,是多么有吸引力的,便心生向往,萌发了参加红军队伍的念想。苦难的童年,艰辛的生活,让林胡鳅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的性格和果敢坚毅的品质。
1932年4月,闽南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以平和尪仔石山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废除苛捐杂税,打击反动民团,扩大农民武装,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了包括黄井在内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这一年,对于15岁的林胡鳅来讲,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年份。他决定改变受压迫的命运,踏上革命道路。当时,林胡鳅在放牛的间隙结识了被秘密安置在黄井养伤的几位红三团战士,时常听他们讲解红军故事,接受革命道理的教育熏陶。在这些红三团战士的思想启发、介绍推荐下,林胡鳅加入了黄井村儿童团,利用放牛的机会为红三团打探消息、站岗放哨、发放传单、传递情报,很快就当上了村儿童团长,帮助一批养病的红军伤员恢复身体。之后,跟随伤愈的红军战士来到邻近的三坪村,加入红三团,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从此,林胡鳅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并为之奋斗一生,无怨无悔,直到生命的终点。
1933年11月,为配合黄井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鉴于林胡鳅是地地道道的黄井人,红三团决定派他回家乡开展土地革命、“扩红”和反“围剿”等工作,发动、组织乡亲们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林胡鳅有效地开展党的秘密组织工作,赢得乡亲的信任和支持,介绍了林庚申、张壬申、黄金木等十多位青年加入红军队伍。新中国成立时,其家乡黄井村的安埔、上峰、后坑三个自然村,除林胡鳅之外,还有林庚申、张水、张水流、王麦(女)、张茂林、张清火、张壬申、张红龟、张乌狗9位红三团牺牲战士而成为革命烈士,林服良、林桥、林壬贵3位烈士牺牲于解放初期。这些革命烈士大都是林胡鳅一手带出去参加红军队伍的。从中可见,林胡鳅是一位思想素质硬、组织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善于团结群众、工作积极有效的秘密战线工作者。
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于1934年8月在平和邦寮山成立,下辖靖和浦、饶和埔诏和潮澄饶三个县委。此时的林胡鳅,经过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斗争实践的锤炼,无论是思想觉悟,还是工作能力都明显提升,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党员红军战士。先后被任命为靖和浦县委辖下的五南区、双坂区区委书记,主要在双溪、坂仔、南胜、五寨一带发动群众,积极配合红三团的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行动,持续开辟新的游击区,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为巩固发展靖和浦游击区作出贡献。
那时,国民党反动派为实行“清剿”计划,实施“联保连坐法”,采取“移民并村”,强迫群众移民,坚壁赤野,以致邦寮山、欧寮等革命基点的村庄,房屋被烧毁,民众无房可居,大都迁移到南胜。林胡鳅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将那些被迫移民的群众组织武装起来,把那些被迫参加国民党民团“守望队”(负责看守炮楼)、“壮丁队”(配合守望队,监视移民)的年轻人团结起来,为红军所用,粉碎了敌人的三次“清剿”行动。到1936年夏,林胡鳅为区委书记的五南区,70%的敌人炮楼掌握在红军游击队手中,有120多名的“守望队”上山编入红军游击队或人民抗日义勇军;党支部从7个发展到21个,赤卫队从400人增至2000多人;辖区内的五寨侯门、南胜龙心等地,更是家家户户有人参加红军游击队。难怪到今天,在南胜、五寨一带群众口中,还流传着“林书记是一尾大鰗鳅”的故事,称赞他既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又善于钻入敌人内部碉堡。
1938年2月,漳州中心县委为充实和加强平和县委领导班子,决定由林胡鳅任县委书记,吴珠清任副书记,卢炎任组织部长,陈天才任宣传部长(未到任,后由陈国忠接任)。林胡鳅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好党组织的恢复、巩固、发展工作。3月,林胡鳅深入到国强山内指导和中区委工作,强调:红军北上之后,平和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大变化,要根据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的有关协议,运用合法斗争形式,巩固老基点,建立新基点;实行秘密与公开相结合,利用国共合作这一有利契机,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使一些士绅、乡保长倾向我党,采取“白皮红心”的策略,争取改造、掌握国民党政府基层政权,为我党所用。林胡鳅还十分注重党在农村基层的绝对领导地位,特别强调乡保长必须由坚定的共产党员担任,确保乡保等基层政权牢牢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要求派出15名党员担任当时的大芹山区乡保长。在以林胡鳅为书记的平和县委坚强领导下,所辖的南胜、双坂、和中、文山4个区委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巩固和发展了近百个党支部,发展党员400多名。
随着抗日期间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形成,闽南苏区的局势日趋紧张,反共摩擦事件时常发生。1939年4月19日,国民党部队突袭了设在平和东坑村的漳州中心县委印刷所,制造了“东坑事件”。那晚,林胡鳅为掩护县委其他同志安全撤离,自己来不及撤退,在老接头户的帮助下,藏进牛粪中,才躲过敌人的搜捕,表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格。
193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在广东省梅县松源田心村王进秀、王维的家里(蛟花堂)召开,会期历时七天。时任漳州中心县委委员兼平和县委书记的林胡鳅按照会议通知要求,冲破敌人重重关卡,从平和赶到梅县参加会议。会上,选举产生了叶剑英、边章伍、方方、苏惠、伍洪祥、王维、谢南石等7名党的“七大”正式代表,以及方朗、林胡鳅等2名候补代表。林胡鳅是闽粤赣边闽南地区唯一的一位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也是平和县从“一大”到“十九大” 唯一的一名全国党代表。
为了保护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暴露的党员干部,上级党组织及时将他们疏散到安全地区,分散埋藏生产、蓄力待机。为此,1940年9月,林胡鳅、吴珠清(县委副书记、林胡鳅之妻)调往闽西,担任永和埔县委书记。期间,林胡鳅面对十分艰难的处境,认真贯彻“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给,有效化解敌人的经济封锁。尽管生活很苦,有时没有粮食,只得以野菜充饥,或是依靠群众接济,但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在仙洞大山、老吴子山等闽西南、粤东地区的山水之间,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期间,与吴珠清生育一子。为了工作的需要,只好割舍父子情爱,将只有一岁多的幼儿林其华送给芦溪镇树林村庵仔顶陈亚细抚养。自孩子送养后,林胡鳅夫妇只看过孩子两面,以后就也没看望了。就这样,林胡鳅永别了襁褓之子,再也未能见到自己的亲骨肉。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1943年底,闽粤边委负责人朱曼平将林胡鳅调回平和工作,担任闽南特委委员、平和县委书记。回到家乡平和只有一个多月,林胡鳅就被捕了。1943年12月12日(农历11月16日),县委在坂仔峨嵋山开会,因叛徒杨德茂告密,小溪民团李仔海带领敌人包围了会址,还带猎狗搜山。林胡鳅最先被猎狗咬到,被敌人抓去了;接着躲在草里的吴珠清也被敌人的猎狗找到了。之后,林胡鳅夫妇被押往县城(九峰)收监,在狱中遭受严刑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可从1985年9月的《关于吴珠清同志参加地下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林胡鳅夫妇被捕后,平和县地下党组织没有被破坏和损失,也没有发现叛党变节行为”,得到印证。两个月后,又被押往崇安集中营。林胡鳅身穿单衣单裤,加上严刑拷打致重病在身,走到连城时,双目已失明;1944年12月,到建瓯二三天后,林胡鳅就殉难了。
风雪凛然存节概。1945年4月23日,也就是林胡鳅殉难五个月后,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林胡鳅作为大会的候补代表,来不及参加大会,以身许党,英勇就义。尽管林胡鳅未能亲临大会聆听报告,但他的英名却永远载入大会的候补代表名单之中,永远回荡在闽山粤水之间,永铭史册,彪炳千秋。
参考书目:
1.范华龄:《历尽艰辛不变心 ——吴珠清录音访谈》。
2.林强、叶逸虹:《从放牛娃到中共七大候补代表——记林胡鳅革命战斗的一生》。
3.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编:《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
4.陈方主编,巩一闽、曾一石副主编:《中共闽南地方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5.中共平和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著:《平和人民革命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6.陈天才著:《情系大芹山 ——陈天才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