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油壶
造瓷业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商代中期的青瓷生产,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这一行业成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南宋,衰落于元朝。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当家作品,特色鲜明。
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出来的青瓷油壶,那些盘、碗、杯、壶、瓶等,都带上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之前,我在平和山格发现两件青瓷油壶,虽非稀世珍宝,却也算得上是青瓷油壶中的珍品。
先说这件圆腹式油壶,它如当下的一只保温桶般大小。最引我注意的是它口沿边多了一条一指宽的凹槽,有了这条凹槽,既加强了与盖的密闭性,还可把不慎渗出壶口的油收回来。在那艰苦年代,滴油如金,谁家舍得浪费,如此设计更显匠心。油壶上面还有握柄式的瓷盖,只要盖子轻轻一盖,它就“全身”圆乎乎的,呈“球”状体。盖柄上雕有绿叶托着红菊的两朵凸状水纹图案,显得十分鲜丽、美观和雅气。瓷腹上还题有“為人民服務”及“毛澤東”八个蓝色繁体毛体字。只要稍稍一摸字体,便有轻微淡淡的凸感。整个油壶烧制得非常完美,不仅光滑、油亮,且十分秀气大方。在纯手工制作的年代,要制成如此秀美绝伦的油壶,那手艺一定是位炉火纯青的巧匠。
与第一件圆腹式油壶不同,另一件油壶呈直桶形,大小相仿,壶内有一道道的螺旋纹直旋到壶底。壶外壁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毛泽东”十一个蓝色大字,背面还留有“白楼九队·3·”的字样,我请教了当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教师,他说这是指“山格镇白楼村第九村民小组”,而底下的“3”则代表烧制的序号。如此精确到村民小组和序号,在中国造瓷史上绝无仅有。
漳州是“克拉克瓷”的发源地,而平和则是“克拉克瓷”的原产地和聚集地。在和陶瓷相关的古代船舶中,“克拉克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船舶。它不仅是一艘船的符号,且是一种瓷器的代名词,是特定年代特定纹饰中的一种瓷器符号,当时这种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欧洲极为出名。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发现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就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便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我想就国瓷而言,中国造瓷业衰落于元朝,正是促进我们闽南青瓷业渐渐崛起的时候,因为瓷器乃是民众所需,不仅国内,国外也同样有很大的需求。从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福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南胜华仔楼、田坑、五寨乡等地发掘出的明末清初的窑址,其结果完全可以论证,平和县各口窑烧制的瓷器中均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其装饰题材、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模一样。在当时,以平和县南胜、五寨等窑址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民窑,地处九龙江支流西溪上游,大都依山傍水而建,从平和花山溪顺流而下,可直达明代著名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漳州月港。克拉克瓷就是通过这样的运输途径直抵南亚和欧洲。不仅南胜五寨一带窑口,就连平和县城城郊的西山窑也是当时全县闻名的重要窑址,不仅传承了南胜、五寨等窑的手工制作工艺,也同样生产有大量的陶器和瓷器。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和南胜的华仔楼、田坑,五寨乡的洞口、陂淘等窑址还没有被发掘,而县城城郊的西山窑从明末清初至上世纪末窑火从未熄灭。依此判断,我收藏的这两件青花油壶,应属城郊西山窑所生产,距今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