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55期>正文

再上灵通山

作者:⊙朱超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0年11月09日

整理旧书时,从尘封的书本里飘落一张小小的纸片,定睛一看,是一首签诗《杨文广被困柳州城》,纸张微微泛黄。不经意间的发现,让我感到些许的惊喜。签诗写着“意中若问神仙路,劝君且退望高楼。宽心且得宽心坐,必然遇得贵人扶。”回想一路走来,这首签诗里头的意境倒跟自己的人生际遇颇类似,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总是会有贵人及时出现,悄悄拉上一把,让自己能够更加乐观宽容地面对人生。因此,找个时间再到灵通山走走就成了心中较为强烈的念想。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没曾想,灵通山之行居然梦想成真了,一次的采风活动,与灵通山大佛匆匆邂逅于金秋十月,漫山金黄的时节。

山风凛冽。山上与山下温差很大,与山下的丽日和风不同,一下车,顿时感觉天气骤然变冷,一股冰凉一下子就迎面扑来,有点寒气咄咄逼人的味道。太阳收敛了它的光芒,躲在云层里闷不做声。举目远眺,灵通山蒙上了一层面纱,就像害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山腰以下的植被很是茂盛,那皲裂的火山岩被肆意包围着,除了几处裸露着野性的美,其余的都是郁郁葱葱。沐浴过风霜雨露的植被,争先恐后地往山峰上蔓延。其实站在青云宾馆前细细打量灵通山还属首次,以前都是从九曲十八弯的石磴道进入,那1376级的台阶,走了一遍又一遍,山陡路险,往往登顶后都是累得气喘吁吁的。

这次的路线颠覆了我对登灵通山一贯的看法。往青云寺旁的步行道上走,登山如履平地,脚底下软软的,十分不费力,柏油路慢慢向大山深处延伸,我们的步伐显得更加轻盈。及至到了石阶部分,坡度也不是很陡。石阶沿山势而建,折尺形的石阶都是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头垒砌而成,厚实平稳。

我们进入了原始森林,进入了天然的氧吧。罗汉松、鹅掌楸、红椎、桫椤……知道的和不知道名字的树木映入我们的眼帘,长长的枝干从半空中垂下来,深深扎进土里;伸展的枝叶在空中不断聚集,投下了一片片的阴翳;啾啾鸣叫的鸟儿,扑腾着翅膀;错杂缠绕的藤蔓,在林间不断地攀援,无拘无束扩充着自己的地盘。

导游说我们是跟佛有缘的人,这一点我信。她说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我们今天算是给赶上了。很快我们就抵达了通天台,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灵通山那尊世界最大的天然大佛头像出现在我们的右前方,这一座岩峰,没有经过丝毫人工雕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居然把佛像的线条勾勒得如此清晰,文静端庄,慈眉善目,安详仰卧,在云海中吞云吐雾,这座灵通山风景区标志性的景观,竟然有触手可及的感觉。

从这条路上山,感觉一点儿也不费劲,不像是在攀爬,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式的散步,没多久就到了灵通寺。寺里熙熙攘攘的,庙前香火缭绕。都说灵通寺的观音菩萨挺灵验,信士众多,在闽南地区颇负盛名,厦漳泉和潮汕一带经常有组团来进香朝拜。大殿里,大家念念有词,虔诚地把心愿告知神明,祈福求职,添丁发财。这回我没有再抽签,只是添了点油聊表心意,感觉自己其实此行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来感恩还愿的。一出寺门,擎天峰寺庙左上方崖壁上赫然刻着“知恩图报”四个大字,难怪乎明代大学者黄道周会在大峰岩“灵应感通”,就此成就灵通山的美名。也是,菩萨保佑,心诚则灵,万事皆通,从寺庙天台处俯瞰山下磴道,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绿树掩映的古道上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悬崖上方的珠帘化雨也适时地抖落着珍珠,纷纷扬扬地飘散下来,沙沙沙的声音清脆动听,秋季能遇到这样的景致实在是难得,因此引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惊叫声。遗憾的是,几次来灵通山都没登顶,这次也是,都只在寺庙这一带逗留,四周该看的景点也差不多看了个究竟。听登顶的游客讲,峰顶风光无限好,尤其是日出的壮观景象让人叹为观止,我只能另找机会了。我想缺憾也是另一种美,灵通山的美,不能像我这样蜻蜓点水地走一遭能够品读得了的。寻幽探秘,还得靠双脚去丈量。

下山不走回头路。出于安全考虑,上崖壁的路已不再是铁栏杆把护的人工凿出台阶和那铁板焊筑成的螺旋铁梯,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浇筑的折行楼梯,几个转角,就把昔日险峻的岩壁给变得温柔了。

下山的路上,我们碰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他们精神矍铄,容光焕发,相互扶携,一路登攀。也许是平时经常锻炼的缘故吧,我瞧老者身体硬朗,腿脚利索,还不时与老伴谈笑风生。有一家三口子,男的背着背包,女的拎着袋子,小女孩看上去年纪也不过五六岁,红扑扑的脸蛋,汗珠不断往下淌,她把脱下的衣服系在裤腰处,像只小鹿扑腾扑腾往上跳。一位光着上身的挑山工,黝黑的肌肤,黝黑的面庞,迈着稳健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太阳又从云层里跑出来了,阳光把挑山工的身影投射到古道上,连同那点点滴滴的汗渍,写了一个又一个之字。

人生何处不登攀,期待着下一次的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