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福塘 太极古村——秀峰乡乡村振兴示范点福塘村工作纪实
核心提示
秀峰乡福塘村地处秀峰乡南部,是闽粤边界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近年来,福塘村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核心动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红色福塘 太极古村——秀峰乡乡村振兴示范点福塘村工作纪实
福塘村又称“太极村”,位于平均海拔800多米的五凤山山脉,一条“S”形的溪流由东而西,把村庄划成南北两半,鱼眼处各建有一座圆形土楼南阳楼、聚奎楼。从高处看,全村宛如一个道家阴阳太极图。福塘村至今保存有南阳楼、聚奎楼、留秀楼、茂桂圆楼、寿山耸秀楼等古民居62座858间,多为明清时期所建的砖石结构大厝。近年来,福塘村备受关注,先后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传统村落村、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随着第五批驻村工作的开展,福塘村以党建建设为引领,着力改善生态,完善民生工程,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让乡村更美、旅游更旺、道路更长。
抓党建建设,加强组织保障
近年来,福塘村将“三会一课”常态化,践行两学一做,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强化村干部思想武装,提高认识与工作能动性,严格执行坐班值班制度。同时,投入40多万元用于村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通过建设党建文化主题广场、配足配全各项党建文化宣传以及亮化工程,确保党建文化在农村基层的活动阵地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呈现新面貌。
抓民生建设,让百姓生活更便捷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福塘村完成塘背科居点饮水工程建设,保障村民饮用水能正常供应;建成南山新桥项目,改善村庄交通逢年过节就拥堵情况,让居民出行更方便;完成塘背科居点安水池村道边坡挡土墙建设,解决该地段存在石块掉落、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建设秀峰乡福塘幼儿园,可供百余名学龄儿童就学。
抓生态改善,让环境更宜居
近年来,福塘村逐步建立、完善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全村各自然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点配足公共垃圾桶,并配置垃圾车每天进行收集处理;8名保洁员,2名河道专职管理员进行日常环境卫生维护工作,制定村规民约,订立“门前三包”协议,让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福塘村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投入650万元实施安全生态水系、生态护岸等系列工程,提升建设河道总长1.3余公里,主要进行河道清理、古驿道保护、堤岸建设等综合建设,各项目均已竣工验收。此外,福塘村对古民居土楼南阳楼进行全面修缮,并建设福塘太极村全景观景台,方便游客可以清晰俯瞰“太极村”全貌。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福塘村新建公厕2座,拦河坝2座,生态河岸及步道铺设长度约150米,挡土墙40米,立面整治50米,在村主干道上建设20处规格分别为4桶、6桶、12桶的垃圾分类收集站,及污水收集处理站、村庄污水收集管道铺设,有效提升完善福塘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目前,“太极村”夜景亮化工程正在加速推进,主要对南山居点至塘背科居点“S”型溪道及溪两岸步道夜景进行亮化及景观建设,凸显太极文化元素,与“太极村”古民居相互映衬,构建人水和谐、滨水宜居的优良水系循环系统,绘就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抓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财产收入
福塘村是一个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传统古村落。在产业发展上,福塘村以党建引领,基于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设立“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回师入闽纪念馆”,筹建朱德纪念馆党校、朱德回思路。并将与长乐乡八闽第一枪红色教育基地相串联,增加西部乡镇的红色文化看点的同时,增加来访游客,创造收益;辅以开展经营百香果扶贫产业园、村财入股村农资公司以及筹划莲花岛生态农场等项目。百香果产业园现每年可为村财增加1.2万元;入股农资合作社,每年可为村财增收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