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山水人家
带着湿润的风,穿过棉花一样洁白的云雾,我落在一个叫灵通山的地方。从起点到终点,看到的都是山水树木。对于山水,我有着宿命般的眷念。尽管我的家乡依山傍水,有峻峭翠绿的山和清澈澄明的水,但抑制不住向往名山大川的冲动。有些山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有些山旖旎秀丽、千姿百态,还有些山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如黄山、泰山、华山等。虽然未曾攀登高峰走访名山,却一直在行走,行走在明媚的山水之间。大大小小的山峰,迂回曲折的流水是我生命历程中明亮的底色。来到灵通山,发现其实向往的就在身边,我不必千里迢迢去追寻。
灵通山主要景点位于平和县大溪镇,景区以险峰、奇石、清泉、飘云为四大特色,七大峰,峰峰直插云霄,其狮子、文殊、鹰嘴、罗汉、巨蟒、象壁等象形石,如刀刻如斧凿如镶补,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尤其是321米世界“第一天然大佛头像”和“珠帘化雨千米飞瀑”为景区独特的风貌。到了雨季,这里随处可见泉水喷涌,飞瀑倾泻,有水皆成瀑,灵通寺前的峭壁飞泉气势磅礴,好似银河之水天上来。可惜的是到访的这天因为是枯水期,水流不大,少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之气魄。仰望擎天峰,触摸一亿三千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峭壁,内心是震撼的。石头不停地风化着,这边“千疮”,那边“百孔”,这“千疮百孔”中充分展示出了时间的魅力,我深深地被时间的力量所折服,有什么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呢?多么坚硬的东西,在时间面前,都纷纷化作了风中的飞絮。
远望,山外山,峰外峰,山峰层峦叠翠、连绵不断,泉水淙淙细流涓涓,流入山脚下大溪人家。平和大溪镇位于灵通山东南向,主要流域大溪,穿越全境。是客家聚集区,盛产“烟肠、豆干、米粉”,有着悠久的历史,享有“大溪三宝”之美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后和最重要的就落实到食物,入胃入心入性,终于塑造出一款款与众不同的民风和民性。我是闽南人,同时也是一个客家媳妇。只有真正融入到客家人的生活时,你才能完全体悟到客家人那种传承祖宗勤劳、质朴、善良的传统美德。
大溪豆干是我进入客家文化的途径之一。相传是客家女在制作豆腐时的大胆改革,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杀卤工艺由“嫩花”改为“老花”,从而制成大溪豆干。大溪豆干颜色淡黄、质地柔韧,不易破损。在这里有“千煮豆干万煮鱼”的说法,指的是炖豆干和炖鱼的经验之谈,很显然这里的豆干不仅经得起炖,而且炖的时间越长越好吃;而煎豆干时间却不宜太长,火候要控制得好,煎出来的豆干呈“两面赤”,才会又香又嫩。大溪豆干无论是煎、烙、煮、炖、炸皆为菜中上品。到大溪灵通山旅游者必要亲自品尝大溪豆干,近年来,“大溪豆干”更是名声在外,“平和大溪豆干制作技艺”列入第七批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溪豆干是灵通山和大溪人的日常。
万物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和好水出好茶一样,别具一格的“豆干”当然少不了灵通山清澈、甘甜可口的泉水。虽然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大溪豆干,但吃起来的味道就是没有在本地吃的香。曾经有制作大溪豆干的师傅到外地以同样的原料和制作工序,却怎么也制作不出原来的美味;甚至专门运载泉水到异地仍然制作不出独特的滋味,这其中的玄妙至今无人能解。是天时地利的奥妙吗?自然界中,许多东西无法诠释。
大溪豆干不仅是一方水土所产生的,而且蕴含着客家文化的特有内涵。大溪镇中有名的庄上大楼人家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桌上都会摆上一盘水煮的金黄金黄的豆干,蘸上酱油入口,豆香酱香萦绕舌尖,美味极了,这是客家人开春吃素餐的必备一道菜。勤劳智慧的客家人努力经营着勤劳、质朴、善良这“客家三宝”,并将制作豆干的传统技艺带到台湾等各地。据考证,台湾桃园的“大溪豆干”就是由这里传承过去的,如今已成为台湾的著名美食。大溪豆干成为寻亲溯源的一大佐证,无形中成为灵通山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推动了客家美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结合。
这里的山、这里的美食、这里的人,所有这一切,都饱含着灵通山水那股甘甜的味道,也只有这种家一样的味道,一直给予人们相同的慰藉,时时回味。
下一次,会找个合适的时节,再访灵通山,再吃大溪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