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山:清凉之境
记得在年少时,第一次听到“灵通山”三个字,脑海里想象的那座山是虚幻缥缈、遥不可及的,是云雾弥漫里的仙山楼阁。直到年龄稍长,第一次走进“灵通山”时,才真确的发现“灵通”两个字用在它身上,是多么的贴切与精准。
灵通山,是在我的家乡、平和境内一座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远远望去,只见一道巨型的齿状廊影饱蘸着苍黛色,重重地落笔、涂抹在蓝天白云下方。眼下暮秋时节,山上时常烟雾缭绕翻涌,风吹云动,一阵阵绿浪拍打着褐色岩石,经过云刷雾洗的山体显得分外洁净、滋润。山尖耸入遥遥的天际,仿佛人站在山顶,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空。
秋天正是相约游玩灵通山的好季节。灵通山果真名不虚传,大山深谷,曲径通幽,让我有着翩翩登临的无限惬意,“灵通感应”正贴切了我游山玩水的悠然心境。
登灵通山,山高台阶陡,宜缓步上行,阳光很温和,山里的温差比山脚下要低几度,正好缓解了爬山时的焖热,一路上好景美不胜收,说说笑笑,兴味非常,在不知不觉间就已到了山腰。正值金秋时节,山中林木却依然葱茏,花草芬芳,浮躁的心瞬间被这满眼的绿意侵袭,山里游客颇多,但从远处传来的几声鸟鸣声,却依然让人感觉到十分的幽静。阵阵清凉之气从四面八方袭来,感觉身上世俗的浊气正在逐渐消退,浑身萎缩的经络也如小道边的绿芽在舒展。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灵通山就像一位得道高人,聚集了天地灵气,使得林木参天,各类珍禽纷纷于此栖息,就连山形、巨石也逐渐修练成了各自的形状:如睡佛、灵蛇、大象、狮子、金蟾......等等等各种模样,险峻奇妙,目不暇接。灵通山,处处能见到古意禅境,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块石头都见证过沧海桑田变幻。每一处景致,都与古代的明贤雅士有关联,都能查找出悠久的文人典故由来。漫游山中,不用刻意去寻找,各种靓丽的景致随时随地就会闯入你的眼睑。盘曲小道,菊花引路,眼前的钟灵毓秀,不是用相机就能够记录下来的,唯有用一颗满怀期待的心去融入,专注于下一个未知的惊喜遇见,才不枉此行。
在这个清凉之境,天然的氧吧,氧气从每个张开的毛细孔渗入,让人的精神气浸泡在大山的灵气之中,舒适绽放。站在岩石下仰望,只见那丘壑万般,斑驳巍峨,一条白瀑从天而降,烟水悠悠,缥缈如幻,瞬间,只觉自己渺小得不及巨岩下的一棵小草,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灵通岩,它是动态的也是静止的,在群沟万壑中显恢弘,在流珠水影中见和谐。在这里,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眼前的险峰、奇石、清泉,让人全然忘记世俗的烦恼,全身心地去领略大山的精髓与敦厚,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登上山顶,才能领略山外的风光。山道蜿蜒,顺台阶拾级缓缓而上,用“扑通扑通”的心跳声,与路边的花草打打招呼,呼出的热气大概也飘到了山顶与云朵汇合了。偶然抬头拭汗,那山顶似乎就近在咫尺,但还是老话说得好:望山跑倒马。终于登上了山顶,迎着清风眺望脚下的山峦绿波,胜利的喜悦,让人重新兴奋起来。
时间悄悄地溜走了,夕阳下的灵通山,更像一幅浓彩山水画,静静凝望,似有一股墨香扑鼻而来。山解水意,水伴山行。登灵通山,就如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好书:读它的奇花异草、山峦叠翠;读它的珍禽灵兽、琼浆甘泉;读它的虚怀若谷、厚德载物;读它的晨钟暮鼓、禅坐静修。
仁者悦山,智者悦水。山水文化于中国,就如在生命中流淌的血液一般不可分割。于我而言,我是大山的孩子,对青山绿水有着特别的眷恋,也只有灵通山这样的清凉之境,才足以净化我的灵魂,才能够洗涤在红尘中行走的疲惫身心。
山水悠悠,情怀悠悠,我虽栖身楼林、游于市井,但一颗追寻山山水水的心,早已是覆水难收了。
山之灵俏,云水相通、灵通感应,天人合一。依情山水,我把梦想勾勒成山水间的色彩,安放于我的梦中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