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人外灵通山
许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小打城里长大的我便有着深深的故土情结。接到通知要前往灵通山采风时,我的心一下子兴奋起来。我的故乡,就在大山脚下。第一次登灵通山距今已过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来回回故乡若干次,却再也没有登上山,想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的非我莫属了。当年从大山走出来的父亲或许根本想不到,他孩提时代在山脚下天天仰望的大山,有朝一日竟成为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奇山异石造化出闻名遐迩的灵通山,让那些城里的人们,不辞旅途辛劳,甚至千里迢迢也要赶赴大山,一睹大山的芳容。
终于站到了大山的脚下,仰视着天际那一座座小山峰环抱在群山之间,峭壁耸峰下,连绵不绝的树林青翠欲滴,一直延伸到目光的尽头。灵通山在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雕刻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山峰耸立在险峻的峰巅,如枪戟林立,有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气势;有的弯曲于峡谷缓坡,似玉女婷婷,妩媚动人。抬头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峰,俯首细观深谷中奔泻的溪水,山水相映成趣,恍惚之间,一切如同置身于画中。这就是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而我,是回到故乡的人。
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沿途越过山涧,穿过大小不同的石洞,看山连山,峰回路转,山间是涧,涧中有水,水是清凉的,水边有一些小石子,石上有流水的痕迹。灵通山自古以来有十八岩寺之说,而为灵通造十八岩寺的便是南海观音菩萨,于是,灵通山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香火常年缭绕。而灵通山的“八仙造灵通十八景”的神话故事多年来也一直在心头驻留。张果老为给寺中观音娘娘遮阴,于是造了一幅珠帘化雨的景致,泉水从高崖下跌落,被山风吹散,如同漫天的珍珠在阳光下飞舞,令人遐想不已,遥若天门的崖顶,似乎笼罩在彩虹之中,崖下的茅草,时时沐于雨中,分外地茂盛,绿得象涂了一层橄榄油。云梯取月则是灵通十八景中最负盛名的,此景位于灵通岩悬崖下,刀削似的石壁像一堵墙,横亘在游客面前,八仙中的荷仙姑有慈悲的菩萨心肠,因担心路人因山路陡峭难以行走,便造了“登梯取月”,从此,游人就不再担心行路难,哪怕“上天无路”,却好在“灵通有梯”。
山中佛首,在那峰峦掩映的谷中,在那涧水环绕的林里。身隐大地,以面参天,凭借云雾石树引人暇思。行人们或在溪涧玩耍,或继续攀登前进。游客们都是灵通山上一道行走的风景,间或有些游客洒下一串串欢笑,打破灵通山的宁静,山却一始既往的聆听着,他一直矗立在这里,延伸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岁月的风霜。古来如此,以后依然如此,流动的是人,不变的是岩上的风情。沿着庙外的平台走去,更是一番壮阔的景象。日光云霞映衬在漫山的绿树之中,像涂了一层金黄的油彩。更为神奇的是,对面的山峰,如同仰观天象的佛首,在树的黄绿与天的深蓝烘托下,呈现出一派庄严的景象。在临崖的亭边,独矗着“萧然人外”,对面的山崖上,刻着一个巨大的“靈”字,碑、刻相对,似乎在隐示着山的灵魂。
名山之所以成名,绝非止于景观独胜,必有文化内涵在其中。其历史渊源或是托神冀圣,如历代皇帝“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东岳;或是仙佛传说流名于世,如五台山、崂山、武当山等等;或是名人踪迹所至,如终南山等等;或是文化繁衍之处,或是发生过历史大事,诸如此类。唐诗人刘禹锡曾一语道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文化内涵,必与人事有关。天下之山,不胜枚举,何以偏偏此山成名而彼山无名?某人某事为何与此山结缘而与彼山无缘?那是因为,山与人事结缘,也如人与人之结缘,往往与“性格”二字有关。某山因景观中蕴含着的某些独特的成分,经某些人在某些机缘凑巧的时刻,由于产生心灵共鸣而赋于某种“性格”,便可演化出许多故事来。如泰山之尊,恒山之雄,华山之峻,嵩山之奥,衡山之寿,都是山之“性格”。而灵通山,经明末大儒黄道周一句“萧然人外”点化,即成山之隐士,而对我们凡人来说,那也是一种可知而不可及的修为吧?所以行走多年,内心一直渴望在清清静静的环境中,拥有一份清清爽爽的心情,如云般随意,如风般自由,如灵通般萧然人外……
在故乡的山水前,叫我如何能轻易回避得开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呢?灵通山的每一座小山峰,每一块石头以及山中的草木、流水、石寺等,都牵引着我的思绪。也许,每个人只有经历跋涉之苦,才能触摸到快乐的质感。就像生活,在城市经历了喧嚣浮华,才能眷恋故乡的宁静安然。在这里,时光仿佛静止,在灵通山面前,人变得简单起来,连快乐亦一样。无论是在灵通山脚下缓缓而行,还是攀登于峰峦叠翠的山坡上,心都悠然平和。那袅袅升起的烟雾飘散在上空,从烟雾缭绕中,我看到了袅袅升起的希望,好象点燃了心里浓浓的乡情。这一缕缕烟雾,是灵通山的韵味,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烟雾飘渺的灵通山有着旅人看不够的风景,简单、恬静,却又多彩多姿。
回到城里,回想灵通,仿若我已走过百年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