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46期>正文

安厚文祠:全省唯一尚存祀阳明先生的古祠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0年09月07日

近日,笔者一行在平和县安厚镇白石村采访时看到一座年久失修、面阔三间、高两层的古建筑,众人一时不知该建筑是庙还是祠?“这是全省11座祠祀阳明先生遗址中,唯一尚存有古建筑物的祠宇遗存,也是保留碑刻、匾额等文物最多的文化遗址。”多年致力探究阳明地域文化学者、平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山梁掷地有声给出答案。

“眼前这座古建筑叫安厚文祠,也叫向文书院,建于清乾隆年间,”张山梁介绍说——王阳明是一代旷儒,凡是王阳明生前行经、平乱、过化的地方,百姓修祠以祀,以铭记其捍患平乱之功,感念其施民教化之德。平和,作为王阳明立功第一站、奏请设立第一个县份,早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就按照福建按察司佥事梁佐的要求,在当时县治(今九峰镇)儒学宫的西南角修建一座专祀阳明先生的祠宇。到明崇祯六年(1633),当时的漳州知府、平和知县都认为“旧祠湫隘卑庳”,决定“移建于东郊”,也就是今天的九峰镇东郊处重修一座王文成公祠,还请黄道周撰书《碑记》。

时光荏苒,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和迎来一位余姚籍知县胡邦翰,他也是阳明后学之一。胡邦翰到任后,看到平和之前修建的阳明祠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作为“同乡治同邑”的后来者,胡邦翰恨不得再次重建或者修葺一新,以慰先贤,以奠前身。到了第二年春天,胡邦翰到安厚巡查,清乾隆辛未进士、时任南胜书院山长的何子祥率领当地乡绅向其请示一事:拟在石鼓村新建一座书院,既为乡里子弟读书提供场所之用,还将合祀朱熹王阳明二圣,春秋享奠,教化后人。“胡邦翰听了乡绅们的书院修建规划后,亲自到实地踏勘,大为称赞,认为在此造建书院,远胜于漳州的芝山、丹霞书院,”张山梁说。

进士何子祥何以如此热衷推动建院修祠呢?据张山梁考证得知,原来,何子祥在少年之时,与同乡赖承可、陈升夏等十余人在此结社读书,曾听闻先辈拟在安厚营下修建一座公益性书院,以毓俊秀,终因“未遇贤父母鼓舞之者”而未能实现,成为前辈的恨憾。于是,大家就彼此慷慨约定立誓:“他日得稍成立,当为前辈践此论。”此时何子祥虽只是一介书院山长(院长),尚未得到朝廷的恩授官职,但已是进士及第,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又幸遇到姚江黄甲大儒、廉明果敢的“父母官”知县胡邦翰,何子祥自然想到,应当携友践行诺言,修建书院,以不负前盟。

得到知县的首肯、鼓舞之后,何子祥便与赖升闻、吴步方、张恩授等乡绅一起筹资购地,于寅年寅月(清乾隆二十三年农历正月,1758)伐土动工,花费白银二千余两,修筑一座主体三进、旁翼厢房十八间的书院文祠。祠中置大讲堂,祀朱子;登阶以达后进,祀阳明先生,并于卯年卯月(清乾隆二十四年农历二月,1759)竣工。整座书院文祠墙高宇峻,阁静轩明;石柱螭龙,松栋云绕;方屏横槛,朴素自然文章,绿户朱门,高华要归大雅。

文祠建成之后,当朝大学士、“以母老,乞请归养”在漳浦家中的蔡新为之作序,勒石以刻。进士何子祥作《安厚文祠碑记》,镌石以记其事。知县胡邦翰为之题额“向文书院”,是故《平和县志》将文祠载曰:“向文书院。”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杨廷璋为祠题匾“道映儒林”。从中可见,安厚文祠在当时名噪一方,且祠以人重,成为安厚一方名胜,促进文风日盛,文明日炽,以文化人,风俗化成。“安厚文祠将祠祀先贤与书院教育二合为一,所以它分上下两层,不同普通祠或庙,基本只有一层。它既让当地学子诸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读书求学,为乡里以毓英才,更让他们自小就以圣贤为楷模,踏上立志成圣成贤之路,而为善良之归。”张山梁说。

所幸的是,这些碑刻题匾都幸存下来。采访中发现,二楼还留有临时搭砌混泥土水池以及灶台,后墙上还留有“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等字样。据当地村民今年85岁的陈桂花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文祠一度作为安厚中心小学使用。她本人就在这里念完小学,记忆中,当时每个年段约有三个班级,每个班约有四五十个学生。“当时,文祠的主体三进中的底层作为教师办公场所,二层作为老师的宿舍生活区,十八间厢房当教室,很紧凑,也很热闹。”陈桂花介绍说。

260多年来,安厚文祠为安厚乃至平和不知培养了多少英才俊杰。如今,文祠四周新屋林立,十八间厢房早已不见身影,但所幸文祠的主体建筑还在。张山梁介绍说,在全省9座特祀、2座合祀阳明先生的遗址中,这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古祠,它见证了平和一桩文化盛事。目前,平和相关部门正该文祠申请保护修缮。

⊙黄水成 李嘉琳 林娜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