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46期>正文

游胡里山炮台

作者:⊙任 远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0年09月07日

秋高气爽,海风习习。周未的午后,我和同伴来到厦门的胡里山炮台景区游览。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岛东南海岬突出部,毗邻厦门大学园区,三面环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我和同伴进入胡里山炮台景区后,先到老榕树附近游览。这棵老榕树高数十米,树枝奇特,树叶繁茂。它的主干和枝条上长出许多气根像一把把胡子一样向下垂落。悠悠岁月,气根落地后不断增粗成为支柱根。老榕树的树冠不断扩大,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形成稠密的丛林,成为“独木成林”的奇观。我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我和同伴坐在光滑的手掌型的石靠背椅上一边乘凉,一边观赏海上的景色。

随后,我和同伴来到炮台旁边游览。胡里山炮台始建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间。炮台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内部开砌暗道,筑造护墙、弹药库、兵房、官厅、山顶瞭望厅等。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非常坚固。

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这座炮台最有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一门口径为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至今还保存完好。这门大炮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炮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东可支援白石头炮台,提前将敌舰拦阻在厦门水道之外;南面和对岸的屿仔尾炮台隔海相对,互为犄角,炮火交叉可封锁阻击厦门航道之敌舰;向西可追击进入厦门港的敌舰,守住厦门港;向北可支援陆军阵营等,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遥想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炮台上炮声隆隆。1937年9月3日,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击沉日军“箬竹”型13号舰,首开中国战区击沉日舰的辉煌战绩,在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胡里山炮台地理位置独特,东面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南与漳州临海,西与鼓浪玙遥相辉映,北面是繁华市区。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厦门对敌有线广播站”在胡里山炮台正式成立。1958年10月6日,播音员陈斐斐首先直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2000年8月,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以“现存于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19世纪海岸炮”被列入《2000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大全》,并荣获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

“红夷火炮清兵操演”是胡里山炮台景区精彩的表演项目,深受游客的欢迎。下午4点钟,“红夷火炮清兵操演”在震耳欲聋的战鼓声中拉开序幕。表演场地周围密密麻麻挤满了观看操演的游客。一群生龙活虎似的年轻演员身着八旗服装,佩戴盔甲、腰刀等,飞舞着青龙大旗,运用背景音乐、战鼓,通过情景表演,再现清代红夷火炮炮兵操演及发射仿古演示弹的过程,反映了明清时期厦门港炮台当年的军事盛况。红夷火炮清兵的历史原型为清朝八旗军中正红旗、正黄旗仪仗队列和操炮演示。整场操演异彩纷呈,扣人心弦。操演结束后,表演人员还免费与游客朋友合影留念。“红夷火炮清兵操演”以炮台为表演场地,其仿古操演开创了亚、欧、美三大洲的“第一”。该项目为景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厦门旅游城市的名片和窗口。

我和同伴看完这场精彩的“红夷火炮清兵操演”后,还参观了幻影成像剧场、高仿真机器人硅像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等。纵观整个景区,当年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至今保留完整,成为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蓝天、碧海、红花、白鹭。关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抚今追昔,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傍晚时分,我和同伴依依不舍离开了威武雄壮的胡里山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