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稻下养蛙 立体种养效益好
本报讯(张伟芳 詹鑫鹏 文/图)近年来,芦溪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原本蜜柚种植的单一发展模式,探索“稻田蛙”立体循环农业,走出一条生态发展的新路子。
8月13日,记者在福建省御尚耕耘有限公司的稻田蛙养殖基地看到,错落有致的蛙田已初具规模,蛙田被分隔成数个块状,田间种植的部分水稻也已收割完成,成群的稻田蛙有的在田埂上沐浴阳光,有的在水田内欢快地跳跃觅食,呈现出一派稻蛙和谐共生的场景。当天一早,该基地创始人朱振伟已经在稻田内忙碌起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一舀一舀的往麻袋内倒入饲料,随后将舀好的饲料扛到肩上来到稻田内,给稻田蛙投喂饲料。
朱振伟告诉记者,他是三明人,毕业于南平林校,所学的是林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平和县一家企业工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振伟了解到,养殖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他便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选择在稻田内养殖稻田蛙的生态立体循环模式。
然而,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业之初,朱振伟就在水稻和稻田蛙的品种选择上犯了难事。“当时选择的稻田蛙的品种并不适合本地的环境,养殖周期也不同,和再生稻衔接不上。”为了选择合适的品种,朱振伟一方面加大与福建省农科所合作力度,向专家咨询、请教,另一方面不断尝试各种水稻和稻田蛙品种的匹配,总算找到了最优的组合。
“我们在水稻插秧后的第45天开始把水稻蛙放入稻田,这时候水稻已经可以为稻田蛙遮阴了,稻田蛙也可以为水稻灭害虫,两者的生长周期又正好相吻合,稻田蛙的粪便可以为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供应营养,而水稻害虫又可以供稻田蛙的生长。”朱振伟告诉记者,他正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实现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整个养殖过程无需使用化肥和农药,既减少成本投入,又能确保生产的稻米和蛙肉达到原生态、无公害,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公司的种养规模从原来的2亩发展到现在的30亩。一年两季的水稻,每季平均亩产可达900斤,稻田蛙亩产3000斤,年销售额可达80万元。眼下,该公司的水稻主要销往省内各地,而稻田蛙则销往福州、潮州等地,深受市场欢迎。
在开展立体种养的同时,该公司还加大环保设施投入,修建沉淀池,对废水进行二次净化,减少环境污染。
朱振伟说,下阶段他将向周边村民推广这样的种养模式,义务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芦溪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单一的蜜柚种植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探索立体循环农业,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