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40期>正文

“山林不向四季起誓,荣枯随缘” ——国强乡梅子村,一个与竹子共生长的村落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0年07月29日

“据说,300多年前,我们梅子村的开基祖来到这里扎根时,梅子村已是被漫山遍野的竹林环绕着了。”梅子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达艺指向村部周围的山林向笔者描述起他小时候的村貌,几十年前梅子村几乎每一座山都种满了竹子,梅子村的村民也几乎人人称得上是篾匠,家家户户都做着用竹子为原料的家庭手工,是国强乡响当当的竹艺村。

近日,笔者来到平和县国强乡梅子村,这里是国强乡与平和县九峰镇、崎岭乡等其他乡镇的交汇点,从国强乡政府到梅子村较为集中的居民点需要大约40分钟的车程。山路弯弯绕绕,车窗外抬眼可见的一簇簇竹子用它垂下的枝叶从车顶掠过,往远处看,一座座山布满竹林,在风的吹动下犹如女孩的秀发,随风波动。这是梅子村特有的风景。

由于与梅子村邻近的几个乡镇多以产白芽奇兰茶出名,附近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茶场,而晒茶、摇茶、制茶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竹篾编成的工具。这无形中成为梅子村以编织竹篾而盛名的重要因素。也因此,梅子村的产品吸引了无数“粉丝”,许多茶商、批发商都前来订货采购,细而薄的竹篾经过梅子村一位位篾匠粗糙却灵巧的手走出了这个小山村,至今仍销往广东等地。

穿过梅子村的小巷,踏着一级级石阶,仿佛梅子村曾经的熙熙攘攘就在昨日。村庄里多还是上世纪留下的老屋,只有老人家看守着。绕着村庄走了一圈,竟没碰上个年轻人,孩童也甚少。不过,笔者发现,村里每户人家房前屋后还都堆放着晒干的竹篾,或是截取成段的竹子,就连屋前小菜园子的篱笆也是用竹子仔细编织而成。这是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梅子村村民与竹子同生共长留下的生活痕迹。

70岁的陈才涛是梅子村的一户贫困户,也是村里的一名篾匠。笔者来到陈才涛家中时,他正好在用竹篾编织簸箕。“以前村里面的人做好一些,赶上圩日,就挑到集市上卖,家家都靠这个手工过活。现在做的人少了,用的人也少了,只有固定的收购商提前订货,然后上门收走”陈才涛说,他自16岁起学取竹、刨竹、剖篾、剖丝篾、编制,到如今已经五十余年,养活了一家,竹子贯穿着他整个人生。曾经,同陈才涛一样,村里家家户户的生计都来源于山林中的竹子。“那时,村里从老人到小孩,拿起竹子都能编出像样的东西,簸箕、竹席、蒸笼等等。”陈才涛家的地板砖上,笔者看见一圈圈大大小小的圆,这是篾匠做簸箕时的尺寸参照。“现在是收购商订什么我就做什么,价格不错,比如一个簸箕可以卖60元左右,收购商订货一次大概20多个,每年可以多一、两万元收入”陈才涛说,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自己也还有精力、体力多赚钱,他已经在山下建起自己的新房子,很快要搬进新家。

去年,国强乡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一家竹制品工厂,希望能合理整合资源,吸引更多年轻劳力留在家乡。“目前梅子村还大约保存着4000亩的竹林”梅子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达艺说,“传统家庭手工从兴盛到衰微有其必然性,我们积极配合政府,建立合作社,希望能最大程度上留下一些传统工艺。”

⊙赖伟玲 张生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