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37期>正文

爷爷的年代

作者:⊙曾景云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0年07月06日

爷爷今年已经八十二了,他在县城每天散散步种点小菜,去公园找人打牌,日子很清闲。但我知道他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吃了很多苦,肯定装满故事。那天我心血来潮在电话里告诉他,我想听他“讲古”,爷爷却说一切都远去了,他记不清了。尽管如此,在我再三纠缠下,爷爷向我说起开荒的事。

听说过“开荒”这个词,但从爷爷嘴里说出来还是感觉格外有份量。爷爷说他开过山路、也开荒,就在我们的老家南靖县三千山那地方开荒。他说刚到那个地方的时候,眼前就是一座非常大的山,到处都是森林大树和“瓜斤头”。他们的工作就是挖树和“瓜斤头”,有时候一天下来,都挖不出一个“瓜斤头”,把“瓜斤头”挖出来放地面上晾干一些,累积几个就放一起烧掉,不然那么大堆“瓜斤头”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那天他们本来是打算下午四点后才烧“瓜斤头”,因为傍晚温度相对比较低,不容易发生火灾。结果有个急性子的人,想着赶紧干完活,就可以收工,于是午饭刚吃好,就把这火点燃了。小小的火苗迅速发展成火海,爷爷说当时那个火啊,差点把他们自己烧死了。火烧了一天一夜,公社派了非常多人来帮忙打火灭火,本来公社打算开荒几百亩而已,因为这个意外火灾,开荒了这么大一片,也算因祸得福吧。至于为什么取名“三千山”,爷爷是这么解释,当时县长郑本道给公社的目标“一千亩水果,一千亩良田,一千亩树林”,合起来三千亩,所以叫三千山。

开荒三千山前期,爷爷吃大锅饭,住的也是大家一起搭建的竹棚,他们把竹子劈成好几片,用竹片一排排钉好,搭成竹棚睡觉,比较细致的人,再糊些报纸在上面,不然竹子之间都是缝隙,冬天北风大,睡觉凉飕飕。

爷爷从小就经常出去外面打工,扛过竹子,修过公路,挑过橘子,他阅历最丰富,所以每次公社有外派的活,都叫爷爷去。爷爷那个年代,买米要米票,爷爷属于工人,有米本子,每个月公社发下来,一个月可以领多少米是根据家里几个人来算。10岁以下的孩子每月领7斤米,10岁以上每月领24斤米和4两生油。米不够就只能去买那种黑市米。奶奶说当时少油寡甜,大家都很容易饿,所以那点米,根本不够吃。肉也是按人口分的,每个月每个人就是几两,平时都是只能看着嘴馋,只有过年的时候比较多。爷爷说有一年过年,分了五六十斤猪肉,那可是不得了的丰年。

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前两年,大家都很开心,吃饱穿暖,日子和美。可是好景不长,加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浮夸风一刮,饥荒随之而来。1960年爷爷和奶奶结婚时,正是当时最苦的时期。奶奶说,当时吃不饱,她吃过粗糠,还经常去山上挖“山蕉头”充饥。可是这个吃多了会水肿,很多人因为太饿,吃了比较多,不幸水肿很厉害,死了。他们还挖“金狗头”“山茼蒿”“绿群菜”来吃,只要能咽得下去,人不会中毒,他们都吃,谁都扛不过肚皮。

最让我惊叹的是,在那最艰苦的年代,爷爷和奶奶竟然还养育了六个孩子,后来因家里实在太穷,有个孩子生病抓不起药,竟没了。每说起这事,他俩都要伤心一阵子。我好奇想知道,他们那么忙,这么多孩子带得过来吗?奶奶说,平时我大伯去上学,她就背上我小姑一块去开荒。下雨的时候,就让大伯背小姑去学校。如果小姑在教室里哭了,老师就让大伯把小姑带到教室外面哄好了再进来。大伯和小姑中间还隔着三兄妹,这三兄妹都还没读书,他们全都呆在家里,依然是大的背小的,有时一背就是一整天。因为爷爷奶奶都要下地赚工分,赚足公分才有口粮,他们实在没空管自己的孩子。还好,那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一说起过去,爷爷总是满脸微笑,好像往事都是蜜糕似的。爷爷说,什么样的日子都不白过,熬过来了就是蜜。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凡事咬咬牙,挺一挺就过来了。听了爷爷的话,我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