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思
眨眼间,端午到了!
随着年龄的增加,之于端午节的概念也就是吃个粽子,象征性地缅怀一下屈原,而端午节的一切美好都留藏在儿时的记忆里。
那时候,食物远没现在这么丰富,对于“吃”应该是相当的感兴趣的,这和现在很多人思想里的“明明是同样的东西,而且烹饪的手法也都一样,甚至调料也更丰富了,怎么就吃不出儿时的味道?”是一样的道理的。
端午节应该是过年后最奢侈的一次饕餮吧!节前,母亲早早就准备好了粽叶,洗干净,晾晒好备用。端午节这一天,母亲一早起来忙活:淘米、洗粽叶、切萝卜干和猪肉,每个程序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母亲包的粽子个大量足,简单的馅料在她的手下包出的粽子也是那样的美味,常常让我们不禁口水直流。读小学的时候,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扯几个大粽子,手里吃着一个,脖子上再挂着几个,一溜烟找小伙伴玩去了。边吃边疯玩着,如果天还没黑透,那是不用担心父母的叫唤回家吃饭的,这样的日子可以持续到粽子吃完了。
当然,端午节对于我们这群孩子还有另外一个乐趣的。在老家有吃“午时菜”的习俗,用五种时令的蔬菜掺杂在一起下锅,家里每个人都要吃,寓意防疫祛病,消除五毒。对于这些我是不甚了解的,常常只是应付几口,心早已飞到了那清澈的小溪里了。吃完饭,是要洗“午时水”的。“午时水”的寓意和“午时菜”差不多,祛病消毒,脱胎换骨。这个节目是我们一群小屁孩的最爱,村里那条清澈的小溪便是我们天然的大浴缸,这一天天父母是不会打扰我们的。按照习俗,大人们早早把成捆的艾草和榕树枝叶浸泡在小溪里。吃完午饭,村里的孩子一窝蜂的拥向那条小溪,男孩子麻溜的脱光衣裳,便一头扎进溪水中,打起水仗;女孩们则在下游浅水的地方摸摸田螺、小虾,捡几块漂亮的鹅卵石,有时还用清凉的溪水洗脸和头发。这时总有几个会水的大人静静地坐在溪畔,当起义务的安全员,面带笑容地看着溪里嬉戏的孩子,笑容里他们仿佛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记忆中的端午是这般的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