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往事话清明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跟随家人,走五六里路,到山上去祭扫祖墓。
那时候的清明节,家家户户一般都有做艾草粿。每年清明节前一星期左右,家人就开始四处采摘艾叶。翠绿的艾草叶采摘下来后,泡水里两三天,再打出艾草汁,混合着糯米浆的清香,做成草绿色的艾草粿。艾草粿里包有黄豆或绿豆馅料,用一片竹叶包成长方形,放蒸笼里蒸熟。上山祭扫的那天,一家人早早起床,阿嬷还要煮十几个鸡蛋,每个鸡蛋用筷子点上一个朱砂红点。然后鸡蛋、艾草粿、镰刀及其它一些祭拜用品,分别放进两个竹筐里,用锄头挑着走。常常是挑担的父亲晃悠悠地走在前头,后面跟随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几个,一家人开始向山上进发。
路上,上山扫墓的人很多,有的肩挑竹筐,有的手提竹篮,三三两两,走在山路间像赶集。清明时闽南已转暖了,到处莺飞草长,沿途草木苍翠,鹅黄色的油菜花在微风里摇曳,层层的梯田也开始插秧了。兄妹几个问东问西,父母就跟我们讲过去岁月往事,他们说,曾祖父曾祖母都是乡下手艺人,收入虽微,但勤耕苦作,先后也在土楼里买下三间房。说爷爷是一个木匠,常年奔波在外。那次外出给人打家具时,不慎让刀伤了腿,当时家穷没条件医治,随便敷些草药,几个月都没好转,最后伤口日渐严重,以至于早逝。他们还讲我祖母十二岁就因为家贫,被送到我曾祖父家收为童养媳。1915年出生的祖母当年十二岁,她的父母收了十二个银元。当年,童养媳的很多,以年龄为约定,一岁一个银元。尤其是讲到我祖母,在我爷爷早逝后独自养儿育女的种种不容易,父亲总会动容,我也就体会父亲对自己母亲一直很孝顺的缘故。随着父母断断续续的讲述,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一部家族的艰辛创业史。
曾祖父曾祖母的墓地在山顶上,对面另一个山坡是爷爷的墓地。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用锄头、镰刀清理墓地周边的杂草树枝,将周围收拾干净,摆上祭品,压上纸钱,一一祭拜过。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会在半山腰一株高大的含笑树下歇息,一家人坐在树下,心情都放松下来,吃了鸡蛋、艾草粿。这棵枝繁叶茂的含笑,乳白色的花开满枝丫,浓郁的香气飘出几百米远,感觉春意更浓了。每当这时,看眼前快乐打闹的孩子们,父亲总是眯起双眼,露出欣慰的笑意。
后来我们兄妹长大成人,九十多岁的祖母也在离爷爷不远处的墓地里安息了,一眨眼,又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清明节,有的上山扫墓,有的则到福寿堂祭拜,还有的在网上祭拜,真是与时俱进呀。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也算是对祖辈的一种怀念,起码还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