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阳明
“章江缓水慰先贤,青龙俯首哭阳明。时维公元2020年元月5日,在阳明先生逝世491周年之际,来自西、福建、广东、辽宁等地阳明后学,谨奉鲜花与四时鲜果,祭奉于先生落星亭前,致心朝礼,哀恸万分,鞠躬祭奠……”2020年第一个星期天,我又一次千里奔袭,来到景仰圣地——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章江之畔青龙铺遗址的“王阳明先生落星之处”,参加并主持“纪念王阳明逝世491周年拜谒仪式”。
青龙铺是王阳明广西平乱之后,凯旋归途的最后一站。已是病入膏肓的王阳明乘船从南安府(今江西省大余县)出发,顺江而下,行至青龙铺,再也无法踏进故乡越地,就此告别人世,星落于此,时间定格在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一代圣贤王阳明的灵魂就这样永驻在成就其“真三不朽”的南赣大地上……青龙铺也因此而成为海内外“王门后学”心中的一块圣地。
是日,阳光和煦,微风轻拂,晨曦照耀之下的章江,泛起点点星光,景仰圣贤的八方人士齐聚在阳明心园,既有阳明学研究者,又有干部学生,还有工商人士,可谓“四民”皆有,个个手持黄菊,肃立落星亭前,追思阳明先生。身边那滔滔江水的拍岸之声,似乎吟唱“吾心光明,亦复何言”,低沉哀回,肝肠寸断,无不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的,这是我连续四年参加、也是第二次主持的拜谒活动。
是什么力量让我如此虔诚地千里奔袭,只为这一拜?正是心有阳明,景仰先生人品,热爱阳明文化,才有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平和与王阳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00年前,王阳明奉命来到这块烽烟四起、骚然三省的化外之地,历经两个多月的平寇绥靖,又本着明德亲民的儒士胸怀,两度上疏奏请,肇建县治,开启教化,使祸乱之渊薮成为久治长安之地。王阳明及其阳明文化因此成了平和的文化底色、历史符号,成了平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和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尽管已届知天命的我,依然怀着一股“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豪情壮志,十年甘坐冷板凳,一直徜徉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阳明心学之中,乐此不彼。
自从踏上探索王学之路,那盏闪烁着良知之光的阳明心灯,就像启明星引领前行,一路照耀,一路伴行,更是给我一股力量、一股精气。期间,我曾驾车在岖崎的鸟道上,翻山越岭,只为再睹当年先生领兵征伐的古战场;我每每千里奔波,赶赴国内各地阳明文化论坛,聆听高见,只为学人之长而解疑释惑;我时常夜里挑灯伏笔撰写,反躬自问,只为探微索求先生那不朽的思想义理……期间,我又走过王阳明行经地八省、数十个县,跋山涉水,考察阳明文化遗存遗址;又曾经为一个不解之谜而花费数千元购书,查索资料,以求内容客观真实,避免因孤证而出错;还为了让380年前在平和刊刻的《阳明先生集要》再传于世,历经两年,遍访国内外几十名专家学者,终使这部平和文化巅峰之鸿篇巨著得以影印,再现于漳郡和邑大地……所有的这些,既是弘道的践行,也是知良知、行良知的知行合一,更是源于心存阳明,对先生的景仰和阳明文化的热爱。如若不是,怎么会有如此这般的坚持呢!
当我再次来到平和县城的阳明公园,那尊绿水缠绕、背靠层林的王阳明立姿雕像,依然凝目远眺。左手握“心学”卷书,告知平和学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右手微抬挥行,指导八方来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当我再次仰望“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的王阳明,心中感知的是深邃的阳明文化,感受到是如此光明、坦荡,只因我心阳明,我亦将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