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11期>正文

回望五里亭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20年01月06日

当我们的眼光聚焦于远处,就必定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这样也就产生陌生。某一天,我们带着好奇、兴奋、期待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它们时,路边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同样散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甚至让我们既兴奋又陶醉。五里亭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自然也就进入我深入发掘、发现最美的视线。

五里亭位于小溪镇古楼村的官九线旁,始建于明朝,现在的亭是2011年重建的。亭子的四根大柱用青砖砌成,亭顶则用实木和瓦片筑成,显得古朴、大气。亭内有两块牌匾写着“五里亭”和“小憩为佳”字样,它们分别是书画家林汉民和朱元暹题写的。如今的五里亭已没有往日的热闹,只是偶尔有几个老人坐在那里,聊聊以前的时光。当然,天气热的时候,这里也是当地居民理想的纳凉、“拉风”(聊天)的场所。

五里亭只不过是当年平和县许多路亭、驿铺、公馆的幸存建筑。其实,明清以来,平和县设有多条对外通道,通道上建有路亭、驿铺、塘、公馆。据清康熙《平和县志》载:平和古道是岭径小路,路面多以河卵石或是条石铺砌。主要古道上设有铺、塘,以传递公文政令。明朝以来,从县城(九峰)通往邻省、邻县开辟的陆路古道主要有八条,一条是由九峰经崎岭、霞寨铺、丰埔铺、旧县铺、洪濑铺,过南靖县通漳州府官道,全程55公里;一条是由旧县铺分路至黄井塘,共15公里,此路向东可通漳州府,向西可通三坪,又从三坪经天马山到高南;一条是由九峰北门经坪洄通往漳汀司(芦溪镇),全程40公里,另有小路从坪洄经象湖山抵达永定县,全程25公里;一条是由九峰西门经水井塘至赤石塘与广东大埔县交界,全程10公里;一条是由九峰经柏松关讯,与广东饶平县交界,全程10公里;一条是由九峰经大丰塘、岭水坑塘、大溪塘、安厚塘至十二排塘,可至云霄,全程58.5公里;一条是由安厚经坂仔塘、五寨塘至三角径塘与漳浦交界,全程50公里;一条是由九峰经磜头塘、崎岭塘、大协关塘、黄庄塘、小坪关塘、枫埔塘、琯溪塘、洪濑口塘至南靖县境,全程55.3公里。古道上设古关隘有20个。水路有九峰赤石岩码头通往县两广(广东、广西)木船沿九和溪(韩江上游——碧溪)经大埔、白喉、枫榔进行水上贸易。

在这八条通道中或五里一亭、或十里一铺(旧时的驿站),沿路遍布凉亭。凉亭是行人、挑夫、牛车歇脚、避风躲雨之处,多数为木柱瓦顶,屡毁屡修,今尚存的有五里亭、枫子脚、小坪岭等数十处。明成化六年(1470),南靖县(当时的平和属南靖县)置平南驿,同年开辟兰陵(今靖城)经县境至广东大埔驿路。据清道光《平和县志》载:乾隆年间,全县有县前铺、崎岭铺、霞寨铺、枋埔铺、旧县铺、洪濑铺、南胜署前铺、琯溪铺、小坪铺、茅埔铺、平和铺和芦溪铺共12铺;崎岭、旧县、坪和、小坪、翠眉5个公馆。

当时,平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行路困难。路亭、驿铺和公馆就像散落在乡间的一颗颗珍珠,构成了一幅幅的美丽画卷。它不仅消除人们赶路的疲乏,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流连忘返。清康熙年间平和县知县王相作的两首诗就是最好的见证,一首是《大协关岭》:“蜀道曾闻险,今来此地同。花间落涧冰,树里响天风。石磴随云转,危桥逐雾通。浮名何足恋,跋涉万山中。”另一首是《至小坪岭》:“离家方盛暑,到此菊花开。山险乱云出,林深野鸟来。霜轻落叶少,石障细泉回。信是漳南地,风光亦异哉。”明朝知县吴守中赴龙岩就任途经霞寨小坪时作了一首诗《秋日宿小坪公馆》更是体现路亭、驿铺、公馆的温馨,诗的内容是:“雨破长天署,凉新古道秋。飞云联去雁,远磐过空楼。宦况如羁鸟,客心不系舟。间关千里夜,归丝梦悠悠。”

不仅文人政客对路亭颇有感慨,村野民夫也同样有着寄托,他们经常奔波忙碌了半天,有时身心疲倦,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刻的轻松,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馨的抚慰。当然,路亭也是远行的旅人与亲人分别的地方,李白有诗《老老亭》“天下伤心处,老老道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遗柳条青。”

“修桥铺路造凉亭”在民间是标准的善举,出资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

五里亭始建于明朝时期,关于修建者的传说有多种,而这样的一种传说我认为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相传霞寨有一名姓黄商人,长期经营平和瓷器和烟叶,经常往来于平和与漳州月港之间,生意越做越大,成为霞寨有名的员外。黄员外妻妾成群,怛却苦于没有子嗣,无奈之下,他便到小溪西山城候山宫烧香求助于财神爷——玄坛元帅。那天晚上,财神爷托梦给黄员外说:“只要你献点爱心为民众修建三个凉亭,就会有子嗣。”第二天起床后黄员外将信将疑,就请来师傅在五里亭、枫子脚、洪濑口开始建凉亭。第二年的春天,黄员外的妻妾果子”这也许只是传说,但黄员外仁爱、功德的故事却被人广泛流传。

其实,散落在平和县乡间小道的很多路亭是由民众出资修建的。现在回过头来再去看这些路亭,已渐渐成为历史遗迹的一部分,但我觉得那一份古朴中,其实蕴藏着特殊的风貌和品质,蕴藏着消逝的岁月和陈年旧事的风韵。因为,倒下的是一座破败的路亭,而竖起的是人生的姿态和一座充满道德和仁爱的丰碑。据说,在已经被毁的芦溪行善亭的亭联就写道:“行出行入行正道,善始善终善人为。”这联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教化世人处世要走正道,要有仁爱,能做好事、做善事,行善积德。

仁爱是什么?我们怎样能做到?我想,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也会让自己有收获。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贷》)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所以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回望五里亭的那刻,我们的生命开始充满仁爱,而这仁爱也开始在改变我们生命的姿态,并在这过程中享受身心的舒缓,享受能为社会、国家承担使命那种状态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