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福塘太极村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个乡邻,我对平和福塘太极村的认识至今不深刻。数年前,我从一张照片上看到一个陌生的太极村——一湾溪水绕村庄,左旋右转绕出一个S形,沿溪两岸,古厝新屋依次排列,两座土楼宛如太极图上的阴阳二眼,一座古老的村庄瞬间在眼前活过来了。为加深对太极村的了解,近日,我和报社记者范伟鸿老师前往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一道探访这座古老的村庄。
村干部廉兴为我们引路,我们选在相邻双塘村的一座高山上俯瞰太极村,廉兴一一为我们指出,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村中那条小溪将村庄南北分成“太极两仪”;溪南为“阳鱼”、溪北为“阴鱼”,鱼眼处各建有一座圆形土楼:南阳楼、聚奎楼。从高处看,全村宛如一个道家阴阳太极图。
资料表明,福塘太极村,大致形成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历代加以完善,是平和原朱氏富族聚居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第十八代子孙朱宜伯当年因避战乱逃至此处时,又在其舅父指点下,“依太极图形,取不败之意”定点土楼、筑码头、建城池、学馆、祠堂及大批居民宅,奠定了今天的格局。
村庄还留存下来的明清老屋有:南阳楼、留秀楼、茂桂圆楼、聚奎楼等古民居62座共858间,多为砖石结构的大厝,家家户户有天井、花台,最有特色是两户人家共用一口的八卦井,也称阴阳井;老屋内根雕、古瓷、古玩、壁画比比皆是,雕梁画栋,雕花贴金,在岁月的熏烤下呈现出一片古栗色,精美犹存;一些古民居内的楼板还画有太极古图及动物花草和人物神话故事,可见当年“造屋主”的匠心。
行走在太极村一定要穿梭这些窄巷才有意思,那斑驳的墙花,那被风雨剥蚀的窗棂,那青砖瓦龙间的青苔,那株墙头的草,无一不让你感受到旧日的时光。老屋墙上的秋阳格外明丽,慢步在窄窄的小巷里,时光再次把我拉回童年时光,我也是在这样的青砖灰瓦的老屋中长大。随手推开一扇门,一张偌大的蛛网结在天井中,成了老屋的新景。天井角落的那盆三角梅开得正旺,时光静静地流泻在每一瓣花蕊上。如今大都已人去楼空,走进这一座老屋,仿佛走进历史。
古民居中最气派的当属“寿山耸秀”楼,它的大门正对着南山。据说这是一座内阁中书郎府第,修建于清朝乾隆末年。府第有三个大门,平时只开左右耳门,只有达官贵人到来才开中门。大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一直保存到上世纪末。大门上面象征府第等级的“倒吊莲花”至今还在“开放”着。
留秀楼是另一座精美的古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二进三开间的典型闽南风格建筑,被村民称为“大厝起”。走进楼内可以看到,楼内的窗花木雕、浮雕蝙蝠、古钱币、屏风斗拱等装饰依然保存完好。
“观灡轩”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屋,三进三开间。青砖、灰瓦、石板屋,斗拱、飞檐、木花雕,每一个细节都完好如初。令我吃惊的是,整座宅院都是青砖砌成,中门两旁耳窗上,还有六根景德镇的青花瓶柱作为装饰,这在当时可是够气派的。
在福塘太极村每一栋楼房里,它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太极村之文人,多有通晓音律之雅趣。古时有专门演奏古乐之曲馆及“八音班”,就设在“南阳楼”毗邻的“茂桂园”内,而其鼎盛时期当属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福塘醒民潮剧团”,当时的编导、后来成为中国潮剧院编导、国家一级作曲家的马飞先生,那时来福塘太极村传授潮剧演艺人才。就是在那古朴优雅的“茂桂园”庭院的书房里,写就了他的代表作剧本《珠宫血迹》。
而太极双仪定位之点南太极的鱼目“南阳楼”位于南山,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朱宜伯手创,楼高三层,状如蘑菇,装修别致,气势恢弘。南阳楼年久失修,已经严重残缺了,大门没有了牌匾,只剩下石柱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平和暴动》时,导演选中的主要外景场地就在福塘太极村的“南阳楼”。导演独具慧眼,看上了土楼遗留下来的残缺美,在此地导演了一场赤卫队员在土楼里宣誓起义、磨大刀的盛况。
太极双仪定位之点北太极之鱼目“聚奎楼”位于塘背科,据悉,圆楼的所在地,原来只是一口稍大的古井,井水清澈甘甜,源源不断,被视为北太极之鱼目。1926年,旅泰爱国侨领杨友政夫妇专程回乡带头兴建此楼,请来永定客家设计师来设计,先后花了6年建成聚奎楼。楼内三间一单元的布局,是目前发现的土楼中所独有的,装修也十分精致,每间门窗上的楹联诗文清新简洁,寓意主人高雅的情怀,读之,一股文人气息扑面而来。
我从一份前人的资料得知,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已富庶一方——太极村当地人都叫福塘村,福塘村旧称上大峰。北路通往永定、龙岩,乃至江西赣州;往南是广东梅州、大浦必经之地,历来是闽粤边界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当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分人马途经这里曾作短暂停留补给后,取道永定进入井冈山。朱德的部队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连夜舂米送粮拥护这支英雄的部队。
太极村这样一座几百年的古村落,是什么力量支撑它时至今日的辉煌?细细一想,觉得还是文化力量在引领着一个村庄一直前进了几百年。是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共同成就了太极村。太极原本是道家文化精髓,它蕴含阴和阳,表与里,依存与对立的诸般关系,朱氏先人深谙此道。可以说,朱宜伯是一个有传统,胸中有大气象的人,自他定居太极村伊始,朱氏后人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崇文敬儒,朱子家学渊源深厚,他在努力打造一座美丽村庄的同时,也努力在为后人留下一笔文化。从这些美好的愿景中,看出几千年来士大夫们在人生不如意时退隐一方山水的耕读思想,太极村是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和谐之地。胸中有太极,天地万象生。
太极村的故事还一直在延续,如今村庄居民逐渐离开,足迹遍布海内外。勤劳的福塘人,走到哪都能开辟生活的战场,靠面包、沙发这些小作坊一个个发家致富。荣归乡里后,纷纷建起新崭崭的小洋楼。这些红砖白墙的小洋楼与青砖灰瓦的古民居形成天然的对比。多少村庄人去楼空,化为烟尘,而福塘太极村依然热闹,新屋与旧厝,宛如挂在村庄的两本新旧年历,把村庄的脉络照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