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09期>正文

二十载,澳门家国情

作者:⊙廖华玲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9年12月25日

澳门,是莲花宝地,是莲花福地,殖民时期曾庇护了大批革命的仁人志士和避难的民众。朱自清说,一个人有了莲的品质,便会“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那么,以莲花为灵魂的澳门的“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无需多想,澳门回归前夕那首名为《莲花赞》的歌曲铭记在心:“忍受数百年风霜雨雪,你依然保持君子气节。身处淤泥心存高洁。啊,莲花,澳门的莲花,过去你失去自尊改变颜色,今天你重返家园风姿绰约……”

“家”是一个温暖的字,充满着无穷的诱惑,有家就有守不够的岁月。记得,当时间定格在1999年12月20日;当澳门小女孩容韵琳用稚嫩的童音唱出《七子之歌》时;当容光满面的何厚铧庄严宣誓时;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金莲花广场时,濠江欢歌,莲花绽放,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自豪的笑容。一切皆因,澳门回家了。

澳门,一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小城,文化厚重,民风淳朴。但在葡萄牙强占的百余年中,澳门饱受欺压蹂躏,苦不堪言。如今回首,那些令人痛楚的场景依在。16世纪初,远洋的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岸,询问地名时,当地人误以为问的是妈阁庙,便告知“妈阁”。从此,有了“MACAU”这个殖民印记,也就有了“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那番深情地呐喊。望厦,澳门半岛北边的一座碧翠小山。山顶有著名的望厦炮台,可它没有拒敌于千里之外,却在山脚的望厦村签订了《望厦条约》。澳门,你承载着屈辱,但没有沉沦,“五•二九”大血案就是一代接一代民众争取回“家”的不懈追求与抗争。

回归二十年,“爱国爱澳”铸就成澳门人的家国情怀。如今,澳门秉承“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庄严承诺,社会进步,经济长足发展。澳门虽小,但精致,文化多元并存,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映衬,有着看不完的风景:圣母玫瑰堂、大三巴牌坊、金莲花广场等处内地游客穿梭如织,他们正从不同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澳门、认识澳门、品味澳门;妈阁庙香火旺盛,圣安多尼教堂钟声激荡,人们祝福着自己,也祝福着澳门;入夜,濠江两岸,璀璨生辉,东方的“拉斯维加斯”向世界展现出绚丽风采……“澳门回家”二十年以来,也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曲折,但都平安地走过了,因为背靠祖国这个“大家”,就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一个坚如磐石的岸。

小澳门,大发展,回归二十年来社会经济成果耀眼:人均GDP世界第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平台”的国家发展定位;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民众在享有各种保障的同时,每年能从政府的收入中得到分红……而通车后的港珠澳大桥,就像一道彩虹,为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启了五彩斑斓的机会之门。

二十载,澳门家国情,小家的温馨,国家的温暖,回家的感觉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