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06期>正文

桥上书屋

作者:⊙曾美旋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9年12月02日

建在桥上的书屋你见过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满载着好奇心,我们向桥上书屋出发。

书屋位于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山路弯弯并不好走。也是这样,才增添了书屋的神秘感,让我那颗渴望已久的心更加迫不急待了。书屋是2009年建成,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带领他的学生在下石村两座乾隆年间的土楼之间架起的一个桥上的“希望小学”。书屋建成之后,成为下石村的一大景观,迎来了许多怀着浓厚兴趣的外来参观者,桥上书屋也获得了世界新锐建筑奖和世界最著名六大建筑奖之一“2010年阿迦汗建筑奖”。

在穿过那条只能一个人通过的狭道时,我想像中这里的书屋应该是竹或者是木板做成的,可是现在我脚下踏着的是钢板构成,在峡谷幽径更添几分情趣,据说这是为了安全。当我们走进了书屋,眼前豁然开朗,明亮的光线,宽敞的阅读室,原木铺成的地板时而还散发着淡淡的木香,犹如置身于森林中。阅读室是一间多功能教室,两侧都是整面的玻璃墙体,宽敞明亮,靠门边的墙上摆着一块黑板,杉木做成方形的配套孔子桌椅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看了心情格外舒畅。教室的后面是一面大大的书厨,每格都摆满了书籍各类科普丛书。也有文化传播的书籍;还有小孩喜欢的动漫画册。诺,这些漫画书总是逃不过儿子那双锐利的眼睛,随手挑了一本他就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书屋里的书籍种类繁多,知识涵盖面广,适合男女老少,不分层次的人们阅读,是我想像不到的。桥两边的村民只要有空闲就可以到书屋看书学习,并和大家一起交流通过阅读了解到的知识。这样既充实了人们的闲暇时光,又增强了人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在这里,书屋确实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放眼向外望去,一条小溪水流潺潺,两旁绿树掩映,老人带着小孩在溪边树荫下玩耍,树下偶有鸡或鸭三五成群悠闲地觅食,一幅悠闲惬意的村居图。再向桥的两边看去,分别有一座土楼。土楼历史悠久,楼门上的对联写得都有点让人难以开解。是用草书写着“天生家锦照楼台,四面畦光环屏障”,经管理员老伯解读后才悟到其道。楼虽然古老陈旧,但仍大放异彩,影射着古朴的土著民居特色。那其中一座“D”字形楼连老外看起来都称奇,在当今世上也堪称奇迹了。历尽沧桑,风风雨雨,还能像这样保存下来也算相当了不起了。“D”字形土楼叫中庆楼,也叫“畚箕楼”, 有两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出过进士,此时在心中释然,原来对联出自进士手笔,难怪底蕴深厚。

而对面的“到凤楼”里则居住着石氏族人,相传,到凤楼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里面住着石氏族人,清朝咸丰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官居三品的闽浙陆路提督石棟就是出生在这座楼里的正中屋,故又名石棟故居。走进到凤楼,映入眼帘的景象略显斑驳寥落。环走了楼内四周,门窗虽已年久失修,用手轻轻碰触,吹去厚积的尘烟,窗户及屏板上面的镂雕图案却还清晰可辨,雕工精细,依稀可见楼内人家昔日辉煌。

中庆楼与到凤楼就这样一文一武,本来应该是很和美的事情。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亲如兄弟的两氏人家最后竟成了宿敌,并划渠为界。听下石村的石耕勤大伯讲述:原来石、林两家亲密无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后来,在一位地理先生的建议下,林氏人家决定在石氏土楼对面建造土楼。土楼在当时是一种权势和经济势力的象征,可见,两个氏族的财力物力都是相当的。地理先生透露说:“中庆楼以这边的地势建造土楼,如果土楼能建成圆形的话,那么林氏后代将永享万金之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所谓天机不可泄漏,而偏偏这话说漏了嘴,传到对面的石氏人家,不为别的,只为他们林家如果要完整建造土楼,就要动用到石氏人家的土地。因此,石氏人家另有他用,坚决不同意让出那一部分土地,使得中庆楼永远无法圆满,变成了畚箕楼,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D”字型土楼。

从此,石、林两个族人是表面和气,但是各自心中却存留着一些隔阂,以致两氏人家越来越走不到一起,虽然只隔着一条小溪,但凡有一些小事,矛盾就会激化,甚至发展成打架斗殴事件。听石老伯讲,影响最大的一次事件是在解放初期,为了灌溉农田,石氏族人修了一条圳沟。但是常常有人用锄头在圳沟中间凿开几处,这样水自然灌溉不到石氏人家的田地里,于是有位叫阿院的族人误以为林氏的一户人家打开了缺口,故意让水流到他们林氏人家的田里灌溉他们的农田。所以,就上门找他们家理论,以致大打出手,出了人命,便惊慌出逃。留下身后的事情,族人用“松柏秤银子”的方式摆平。而从此,两氏族人便老死不相往来。直至民国期间,当时有一位村长为了缓解林家土楼的饮水问题,于是出面调和,通过中庆楼后门通道,通往对面的石寨水井里去挑水的溪面上铺一条木桥,解决中庆楼内住户饮水问题。两族人们关系从此有所缓和。

时过境迁,独具慧眼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带领他的学生经过充分考查,历时两年于2009年在下石村两座土楼之间架起的一个桥上的“希望小学”。自从桥上书屋建成之后,他们就开始在同一个书屋里,借助书籍的魅力,前嫌尽弃,慢慢融洽起来了,和睦相处。书屋连接着两座土楼,两座村庄,同时联结着两村人们的心。从古老走向现代文明;从到凤楼这端河边明清遗留下来的有着花窗的几段青砖围墙,中庆楼侧后清朝林氏太学生的旧居,无不把久远的沧桑辐射到桥上书屋。年过七旬的管理员石茂火老伯说,还健在的这一代就连他本人也曾经跟对面村的人动过手。现在大家经常在书屋里一起看书,一起交流心得,一起看戏,一起谈天说地,增进知识的同时又加深友谊。

是啊,书屋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升华人们的思想,燃亮人们的目光。它将继续着他的使命,把这隔在两座土楼间的“天堑”变成和谐顺畅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