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古桥
春天的雨水从大芹山奔涌下来,带着春雷炸响的气势,在九峰溪上游处形成滚滚洪流,直奔九峰镇城区而来。在城区南面的南门洋河段,河面宽敞,洪流恰似万马奔腾,蔚为壮观。从闽南第一高峰上直扑而来的洪流,在这个河段会遇到一座古木桥,古桥拦截不了洪流的肆虐,但是洪流也奈何不了古木桥的顽强,于是,数百年来,洪水与古桥共同演绎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说起木桥,估计大家记忆中都会留有它特别简易的印象。乡村的小水沟,甚至不用桥墩,只要一块足够长的木板一放,就成了一座独木桥,三步两步走完。到了河里,河面宽,就需要桥墩,桥板也需要拼接加长。木板厚薄、长短有别,挑着重担走过,桥板颤巍巍,没经验的人就会吓得两脚发软。居家在河边的人,生活离不开桥,倘若遇上洪水,木桥保管不善就会被水冲走,就会很苦恼。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有过木桥的地方基本都改建成为石拱桥或者水泥桥,木桥变得极为少见。
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镇,这一座长达60米、拥有至少600年以上古老历史的木桥、在桥梁界演绎“桥坚强”的故事就显得非同一般。
正是4月,天气多雨,就在笔者来到九峰镇九峰村采访时,正好赶上村民正在组织铺设前几天被洪水冲离桥面的木板。木板是杉木,晒干时很轻,经过几天的水泡变得非常沉重,村民们只能分头努力,有的站在桥墩上拉,有的不顾春天水冷冲进河里,泡在水中奋力拉桥、合力抬举,废了好大精力才把十二块木板拉上桥墩重新铺好。
十二板桥是由十一座桥墩、十二节拼接的木板铺设而成,每节桥板由两块杉木组成,2尺多宽,桥板每块厚达10公分、长5米,十二节木板全长60米,折中对分成两段,每6块木板用铁链连成一段,分别固定在左右两岸的岸边石桩,所以洪水只能把桥板冲离桥面,却不能冲走。桥墩底圆直径3米,上圆直径1.5米,高约2米。每逢山洪把桥板冲离桥墩后,为了生产生活方便,村民都会及时自发组织起来,尽快把桥面恢复原状,这种不计报酬的良好风气在该村已经形成多年。上年纪的村民都说,“这个铺桥活儿,在这个乡里,大家都是自愿的,大家自告奋勇来铺这个桥,在以前农忙时,有时一天被冲开两次就要铺两次,那时候大家都没有计较什么工钱。”
现年82岁的村民曾万里介绍说,这条溪流名字叫做碧溪,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十二板桥自古以来是九峰城区与对岸南门洋、澄溪村等地的重要通道,也是九峰城区住民前往小溪、漳州的必经之桥,因此,十二板桥的建造历史由来已久。
碧溪河边留有一块石牌,上面刻有“曾志闻公喜舍铁链,太学生曾世美喜舍铁链”,字迹清清楚楚。许多村民对石牌上的曾志闻、曾世美两位曾姓先祖的事迹如数家珍。
根据本地曾氏族谱记载,曾志闻是曾氏三世祖,生于明代永乐戊戌年二月(1418年),卒于天顺乙卯年(1459年)十月,享年42岁,“公乐善好施,建桥造路,勤立业绩,置书田一千八百石,培育后裔英才。明万历年间,万选致仕,修坟立碑,以报公之德。”曾万选是曾志闻的玄孙,曾氏八世祖,明万历22年(1594年)中举,为平和立县后第一个举人。
而太学生曾世美系曾氏十三世祖,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石碑记载的两个人生年相差320年,辈分相差十代。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据此,桥的建造历史超过600年。又有村民说,桥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宋朝,惜无可考。
十二板桥最早的桥墩都是河里的鹅卵石堆砌而成,石缝间抹以三合土。三合土是指石灰、红土、细沙,经由专门工具精心捶打炼制而成,村民曾万里年轻时也参与过修桥事宜,他说三合土经过捶打炼制后,会呈现出油光,凝结后十分坚固。初期桥上木板没有用铁链拴着,一旦洪水暴发,常常桥墩被毁,桥板被水冲走消失无踪,只能重新集资打造,村民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直到曾志闻、曾世美两人的出现,捐钱铸造粗大的铁链把桥板连接起来,打桩将它们固定在桥的两端,桥板再不怕被洪水冲走,两位先祖乐善好施的美德因此被子孙后裔传为美谈。
九峰十二板桥一带,古时称河头社、大洋陂,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明正德十二年(1517),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王守仁,在平定漳南闽粤边界叛乱后,呈请朝廷添设县治于九峰河头,此举与当地村民曾敦立关联很紧,当地传有“曾敦立分茗议立县,王阳明上表建平和”之说。《平和县志》(道光年版)城池志记载“和邑依山为城,左临长溪,右环曲涧,池下上不一,皆居民依地开凿,虽籍以卫城,非官为修堑,故略池而言城”,据此可以看出,九峰古城建设之初,竟是以当地老百姓为主导。
除了热心建议添设县治以外,九峰古城建设过程中,曾敦立继续为当时主政的王阳明出力。曾氏族谱有载,曾敦立(1464~1535),号直斋,建治之初,敦立慷慨献出土地宅居,积极迁移祖坟,并捐资助饷,帮助建城,另捐资以兴庠序,设书租以延师助学。种种义举,深得府县嘉许,特为其建“百岁坊”于西门故居。后裔曾璋,授南京兵马司指挥使,为敦立建华表于县城东门。今“百岁坊”已废,曾璋所建之华表(“龙章褒宠”坊)犹存于城隍庙前。平和曾氏家庙有“建治其功”匾,盖褒其功德也。
据《平和县志》(康熙年版)疆域篇记载“平和县治,即河头中营,负山倚水,地势陂衍。”县治为河头“中营”,意味着原河头社根据县城建设的需要被分割开来了。又据《平和县志》(道光年版)疆域志:“城外(附郭)街市坊里,南曰:霞田,南门洋,大洋陂(古名河头社),下屋场,霞湖。”由此可见,当时紧邻河边的十二板桥(大洋陂)没有划入城区管辖范围。虽然没有划入城区防卫,但是,曾敦立依然以大局为重,慷慨捐资建设城墙和学校。
可喜的是,十二板桥所在曾姓住民虽在城外,经济发展却不亚于城内,这从现存大量的古民居、宗祠、土楼的建筑外观之美看出端倪。
进入新时代以后,十二板桥上下游先后建起了水泥桥和石拱桥,只有十二板桥在洪水中多次冲坏,却屡次由乡贤和村民慷慨捐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古老风貌始终不变。一直到2012年,村民集体建议,采用钢筋水泥拦河浇筑60米长垫层,在水泥垫层基础上修建桥墩,坚实牢固,形象美观,成为本地村民的美好记忆和传承良好民风的历史见证,它与相距数百米之遥的九峰双塔山水相映,将成为闻名遐迩的一道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