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格大众爷
“两人站一边,十四山格圩,一心想要去。”小时候,在中山公园的元宵灯谜会上,一个关于“山格”的谜面让我记住了这么一个字——“德”,也记住了山格。而关于山格,让我特别难忘的当属每年农历七月十九的庙会,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场面,很是让人惊讶,为何小小的一个庙宇,一个日子,居然能有如此热闹景象?
据史料记载,山格慈惠庙亦称马溪岩,主祭观音菩萨,也称观音亭,始建于北宋建隆六年(公元960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辟神台,敬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率领将士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倭患,戚家军所到之处,倭寇无不闻风丧胆。《平和县志》记录“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倭寇洗劫汤坑、山格等地,民众配合戚家军在洪濑口击毙倭寇数百人”。为缅怀戚家军,民众把戚继光奉为信仰,因其官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蓟州总兵”故称“大总爷”(总兵爷的俗称),闽南话叫惯了也就成了“大众爷”,不管怎样,这样的称谓倒也符合人们对戚继光的敬重。
现在的慈惠庙已经修葺一新。庙门雕梁画栋,色彩艳丽,琉璃绿瓦,金碧辉煌。四根盘龙的石柱雕刻得栩栩如生,大门两边以鎏金大字书着一幅对联“慈心安居吉庙家家朝拜为谢神恩,惠意正定座祥宫户户敬仰乃颂明德”,巧妙地把“慈”与“惠”嵌入其中,对仗工整,寓意安康。庙宇二进三间,左右各有圆形拱门,显得十分大气。抬梁式构架,檐上双龙戏珠,活灵活现。庙前后殿有高低之分,左右殿讲究对称,显得更有层次感;中间有天井,采光极好;殿内名家墨宝随处可见,“浩气如虹思挂剑,涛声引凤亿吹箫”对联立于大众爷神龛两侧。从侧门而出,登上阶梯可达后殿后面新建的二层殿堂,也可以俯瞰米市街、庙宇前大埕、戏台……马肚溪水流清澈,水声潺潺,奔涌的浪花不知悄悄淘尽几多英雄。
曾记得第一次来到慈惠庙这里,那可是背着家里,和小伙伴蹬着自行车偷偷来的。在旧县的同学早早就约好一起去逛庙会,那天当我们气喘吁吁赶到军民堤时,这里已是人山人海,好几条街道都挤得水泄不通。我们把自行车扔在稻田边就往人群堆里扎,几乎是被人群夹着从米市街挪运到了庙前,一些香客握着点着的蜡烛、香火往大殿挤,我们也一窝蜂跟着往前挤,就是想看个究竟。没曾想到堵的时间长了,燃着的蜡烛油滴落在脖子上,烫得嗷嗷直叫;缭绕的烟雾熏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揉得满眼通红……原来,老人们所说的“抢头香”(闽南语“近头香”——没事总爱靠近凑热闹)就是这样的滋味。
农历七月十九这一天是山格人的狂欢节。许多装扮讲究的大汉会把宰杀好的公猪也好好打扮一番,盖上大众爷符印,戴上红花,嘴巴塞上菠萝(闽南语“旺来”,寄予诸事旺旺来),敲锣打鼓,抬着它们在街道上巡回,与之同行的还有用甜粿捏成的“巨龟”。所到之处,民众无不张灯结彩,夹道欢迎,锣鼓声、鞭炮声、祈祷声、喊叫声响成一片,山格圩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就是平和家喻户晓的“扛猪公”民俗活动,据说当时是民众为了表达对戚家军感激之情,自发组织慰问队伍,犒劳征战戚家军的“拥军”活动。庙会上还有“掷孤米”、演地方戏、龙艺踩街等活动,各种农具、农副产品、服装、水果摆了一摊又一摊,一场贸易大盛会在小小的乡镇中心拉开了帷幕。
在慈惠庙里,有关灵龟归庙的传说那可叫神奇。听说每年七月十九那天,有只乌龟总会按时游回庙里,时间一过就又游走。人们为了验证事情真伪,就在龟壳上做了个记号。翌年一到,咦,那只刻着记号的乌龟果真又游回来了!于是,人们惊喜万分,纷纷奔走相告,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乌龟有灵气就这么传开去。无论真假,与灵龟沾沾喜气就成了大家到慈惠庙必做的一件事了。所以,一到农历十九那天,慈惠庙的天井四周挤满了人,天井里放了许多乌龟,有大有小,它们优哉游哉地在小小的天地里闲庭信步,总是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争先恐后地摸着,摸着,有的边摸还边念念有词,大家伙也许就是祈盼灵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保佑家中长辈延年益寿、平安喜乐……
福佑一方留青史,德泽万众美名扬。而今,远去了战火硝烟,倭患猖獗一去不复返。“大我自然无我,众魂提振国魂”。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人们依旧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表达一种敬重,传递一份眷恋,寄托一种情感。那在溪畔高高耸起的石雕塑像,英姿飒爽,目光如炬,自信从容,巍然屹立。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撒满溪流,水光潋滟,温润柔和。缓缓而归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上,可见一柱清香,青烟袅袅,前仆后继,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