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涛:出外打拼辗转五城市
“我这20多年来一直在外打拼,辗转汕头、潮州、佛山、澄海、漳州等城市。”11月28日,一见到记者,陈水涛就滔滔不绝地陈述他出外打拼的经历,思路清晰,行动干练,话语简洁,“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市的发展变化。”
1978年12月18日,陈水涛出生在平和大溪镇大芹村,在家排行老大,兄弟三人,还有一个妹妹。“我老家地处大芹山与灵通山之间,原来交通不便的面貌,是现在所无法想象的。”陈水涛说,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对陈水涛兄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认真读书,以后有个好前程,总对陈水涛说:“你是大哥,要带好头!”然而,陈水涛小时候却常常跑到村旁小溪流里摸鱼捉泥鳅,学习成绩不好,父亲就总在他耳边念叨,年轻气盛的陈水涛听得不耐烦,14岁那年,小学还没毕业的他就跟着一个老乡,跑到汕头闯荡。
“汕头是我打工的第一站,没想到一干就是八年,纯劳力付出。”改革开放热潮中的汕头,到处是建筑工地,陈水涛干的是地面活,拉钢筋,早上7点开始上工,一直到天黑,中午只稍微休息一下。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风吹日晒,很是辛苦。夜间睡在工地的大通铺,陌生工友此起彼伏的鼾声搅得他睡不着觉。那时,他常常想:“要是有自己的大房子,独自睡在自己的大房间,那该多好啊!”
在汕头的日子,陈水涛的工资从日薪18元,慢慢涨到38元,可还是很低。2000年,经人介绍,陈水涛离开汕头,来到相距不远的潮州,进入一家陶瓷厂,负责厂里的成品包装和陈列、运输,再不用担心风吹日晒。22岁的陈水涛手脚勤快,干活麻利,老板看在眼里,就给他开出稍高的工资,逢年过节还塞给他几百块钱的小红包。领了工钱后,陈水涛自己从来不乱花,转身就全部电汇回家。“那时弟弟妹妹还小,需要我的工钱贴补家用。”他说。
27岁那年,陈水涛跑到了离老家880多公里的广东佛山,目的还是一个,多挣些钱。在佛山,他开着一部三轮摩托车满城市跑,替一家生活用品公司跑业务。因为工资采用底薪加业务提成的方式,陈水涛每天一早就出门,车上载着香烟、饮料、矿泉水等日用品,穿梭在佛山的大街小巷,无论城区还是郊区,无论是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还是坎坷颠簸的土路。陈水涛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他的收入远远高过同龄工薪阶层,甚至翻番。父亲用陈水涛打工挣回来的钱买电视、摩托,不断改善位于偏僻山村里的家庭生活条件。
转眼间,陈水涛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29岁了,该找个女朋友了。可是,整天忙于跑业务的他,没有时间。他灵机一动,离开佛山,回到离老家较近的广东澄海的一家塑胶玩具厂应聘。“有人跟我说,玩具厂里的年轻女工很多,比较有机会找到女朋友,可惜我在这个厂里待了5年,却始终没有遇到一份成熟的姻缘。”陈水涛风趣地说。
在广东澄海玩具厂的工资特别低,是他在佛山收入一半不到,可是为了找老婆,陈水涛不计较。虽然最后也没在厂里找到心仪的对象,可是他不后悔,因为他在这个厂里,凭借他的好人缘,他从一个机台师傅那儿熟练地掌握了注塑机的操作技术,为他后来回到漳州上班奠定良好基础。
2011年,陈水涛从广东回到漳州,进入一家注塑厂工作,干的是零零碎碎的杂工。有一次,厂里的一部注塑机台出故障,老板不在,操作工人又不会处理。陈水涛上前询问了解情况后,主动出手帮忙,故障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老板回来后知道陈水涛能够熟练使用注塑机,大喜过望,立马将他从杂工转变为技术工,负责厂里的注塑工艺。“我的工资一下子提高了好几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陈水涛说,“这几年来,我工资200元一档或者300元一档不断往上提,现在月薪是5600元,在老家、在父亲面前,也觉得有面子了。”
陈水涛说,他这次回老家是开着自己买的小汽车,发现回家的路都是水泥路,跟以前打工回家时需要乘摩的、走山路土路的境况不同了。“如今,自己有车出行方便,老家又通了高速,漳州市区离家就不再远了,何况我在镇区刚购买一套新房,我会常回家看看的。”
☉罗龙海 黄水成 赖伟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