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与名人逸事
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安徽潜山芩头镇的一个名门望族的书香之家。张恨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惹疯逗痴了天下无数男女。据说,鲁迅的母亲就是张恨水的“小说迷”,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鲁迅一定要买回来给母亲看。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共近3000万字,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历史上,张学良将军曾两次邀请张恨水。1928年的一天,张恨水正在北京未英胡同的家中写作,忽然有一军官求见,军官拿出一个裹着锦缎的玻璃盒。“奉少帅之命,特来拜见张先生”,军官边说边把礼物递给张恨水。张恨水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支人参和一个精制的银盾,帖上称:“聘请张恨水先生任司令部秘书。张学良。”张恨水看罢,小声嘱咐妻子取来40元银洋当做军官的辛苦费,同时自己提笔写了一封回信,一并交与军官说:“谢谢少帅美意,恨水一介书生,对军事一窍不通,实难负重任。加之文债太多,不能失信于友。请转告少帅海涵。”张学良接到信后,知道张恨水无意于宦海,不再强求。
1930年3月,张恨水的著作《啼笑因缘》开始在上海《新闻报》连载,引起轰动。由于故事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军阀暴行,一些人议论纷纷,说故事影射的是奉系军阀。1931年初的一天,张恨水的家中又来了两位军人,军人拿着请帖说:“少帅邀请张先生到奉天(沈阳)一叙。”张家顿时混乱起来。“躲是躲不了的,不应邀更是得罪不起,只有先去,见机行事吧!”张恨水说罢走上前,向家人交待了后事,以防自己遭遇不测。
张恨水到达奉天后,张学良为张恨水接风洗尘,席间果然谈及《啼笑因缘》的创作动机。张恨水解释,小说原型取材于北平一位姓田的旅长抢占大鼓名角高翠兰之事,其他人物皆为虚构。张学良听后一笑了之。此后几天,张学良又提及聘请之事,张恨水仍然坚持原来的立场,张学良不再多语。临别前,张学良授予张恨水“东北边防司令顾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参军”两个虚差。没想到,张学良将军对挂名的差事很认真,竟按月给张恨水一百元大洋的薪水。这笔钱,张恨水都让妻子按月存起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太平花》正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面对国难,张恨水笔锋一转,在小说中加入抗战内容。随后,又有描写常德会战的《虎贲万岁》等多部小说面世。南京大屠杀后,张恨水呈文政府,请求自费上山打游击。随后,请缨未果的他满怀悲愤西上重庆,并被聘为《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
1945年秋,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专门抽空邀见张恨水,两人一气谈了两个多小时。张恨水的女儿张正曾听大姐张明明说起这次谈话的内容。“父亲和主席谈的是如何写爱情的问题。但具体细节,没有多讲。”那次见面,毛泽东和张恨水谈得很尽兴,张恨水告辞时,毛泽东特地将一块延安生产的粗花呢子衣料,还有一袋小米、一包红枣送给张恨水。张恨水后来把那块呢子衣料做成了一套中山装,每逢参加重要活动,他总要穿上它。时间长了,衣料退了色,张恨水就把它染成藏青色的。
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担任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员,曾多次见到毛泽东。有一次,毛泽东问他:“为什么不见你的新作?”张恨水说:“一来生病多年,二来对工农兵生活不熟悉,要写他们恐怕难以胜任。”毛泽东说“老作家还是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1956年1月,张恨水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有了与毛泽东见面的机会。茅盾向毛泽东介绍:“这是张恨水。”主席连连说:“还记得,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