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盛赞李香君
林语堂是个近情之人,他也就不太掩饰自己的情感表达。他在自己的书斋上挂着一副李香君的画像,据说这画像还是他花重金买回来的。挂也就挂了,李香君毕竟是明朝的一名女子,不过林语堂还在画像上题了一首诗:
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义气照耀千古,羞杀须眉男子。
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悬在斋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
如今这个天下,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幕楚,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都是贩子骗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
究竟李香君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让林语堂如此盛赞,当作镜子使用“悬在斋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而且林语堂还把悬挂这样一幅画像写进自己的愿望“我要一套好藏书,几本明人小品,壁上一帧李香君画像让我供奉,案头一盒雪茄,家中一位了解我的个性的夫人,能让我自由做我的工作。”(《我的愿望》)
我们只能从历史的字里行间寻找李香君的踪迹。李香君,1624年(明天启四年甲子)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兄妹三人,有两位哥哥。其父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1631年(明崇祯四年辛未),也就是李香君八岁时,被秦淮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即随养母改吴姓为李,名李香,号香君,绰号“香扇坠儿” ,是一个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的角儿。十六岁那年,李香君和从河南商丘前来参加秋试的侯方域相识,后以身相许,誓死白头偕老。侯方域送宫扇作为定情信物。1644年,明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明王朝覆灭,明宗室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原来阉党的一帮余孽阮大铖之流又重新执政,大肆对东林党、复社人士进行报复,下令缉捕侯方域和他的父亲侯恂,侯方域在宜兴亳村陈贞慧家被捕,押送至南京大牢,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1655年,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两人回到侯方域的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住进侯府,过了八年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1653年春,李香君在生下一个儿子后,因为自己是下九流,身份低贱,孩子不能随侯方域姓侯,只能随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几个月,李香君便在郁闷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间,终年三十岁。
如果不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李香君也就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名伎,即使位居秦淮八艳的首位,那种风骨也不易流传。孔尚任以李香君和候朝宗(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始末,写了南明王朝灭亡的过程,歌颂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浩然正气。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伎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题诗扇,而和其“梳栊”(和伎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淮阳督抚田仰做妾,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李香君便将溅血诗扇托师傅苏昆生他带给朝宗以代书信。后来李香君被抓去排演阮大铖所编写的《燕子笺》。这时,侯朝宗已离扬州重返南京。他到媚香楼寻找香君,为缇骑所发现,被逮入狱。某日,阮、马观赏香君演出《燕子笺》。香君就《燕子笺》原腔韵,自编新词痛骂马、阮:气昂昂筵前的屈宋,乜呆呆陵前的翁仲,牛烘烘堂前的列公,轻飘飘作了纸样的梁和栋!(减字山坡羊);戴簪缨悬金印前呼后拥,应晓得南朝半壁望你峥嵘。却怎么作弄奴苦陪觞咏,对寒亭向积雪吐纳凄风!有几许新权贵搬演《鸣凤》,无非是赵文华陪着严嵩。吸膏血,养臃肿,竞豪奢,选声容,残害忠良邀圣宠,媚敌国,叛祖宗。那顾得神州沉沦江山断送,生灵涂炭遍野哀鸿,母子割开肢离血涌,夫妻拆散断梗飘蓬,一腔难向君王控,七窍犹能对苍穹,唤天公雷殛元凶绝了魏阉种。(西皮原板) 马、阮大怒,欲置之死地,幸亏杨龙友在坐,婉言求情,遂被软禁。1645年4月,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阮仓皇夜遁,香君得同伴相救逃至栖霞山葆贞庵避难。
至于李香君和侯方域最后的结局,有的说几经波折,侯、李二人又得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栖霞山上张道人的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桃花扇损裂,侯、李出家入道。也有说法是两人重逢之后,李香君发现侯朝宗已经降清,乃严词斥责,并撕碎定情诗扇,以示决绝。朝宗自惭形秽,乃黯然而去。
无论是什么结局,李香君“女汉子”的形象已经站在眼前。林语堂极其欣赏李香君,他甚至把《桃花扇》一剧中李香君痛骂奸贼阮大铖的一段唱词与岳武穆的《满江红》相提并论,说都是动天地,泣鬼神的文字。“吾人又可观李香君之史迹,她是一个以秉节不挠、受人赞美的奇女子,她的政治志节与勇毅精神愧煞须眉男子。她所具有的政治节操,比之今日的许多男子革命家还为坚贞。盖当时她的爱人侯方域迫于搜捕之急,亡命逃出南京,她遂闭门谢客,不复与外界往来。后当道权贵开宴府邸,强征之侑酒,并迫令她歌唱,香君即席做成讽歌,语多侵及在席的权贵,把他们骂为阉竖的养子,盖此辈都为她爱人的政敌。正气凛然,虽然弱女子可不畏强权,岂非愧煞须眉?”(《说青楼》)
回头看林语堂那首诗,林语堂写那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战初期,或者,林语堂就不是信手写来的闲情雅致。他的盛赞,也就有了更多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