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28期>正文

行走乡村

作者:◎郭能全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8年06月05日

我行走在寂静的乡村,任凭五月的风吹拂单薄的衣襟,轻快的步伐富有节奏,伴随夕阳余晖下的身影橐橐回响。眼前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村路,在暮色中伸向远方。当夕阳全然隐没在山坳之下时,月亮便不失时机地徘徊在树梢上静候夜晚的来临。此时,月光甚为明朗,它把周围宽阔的田野、狭长的小河、低矮的树木以及齐整的房屋笼罩成一首抒情诗。一种幽邃而岑寂的氛围包裹着我的视听,使我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浸渍在迷幻般的夜色里。已经很久没有亲近乡村了,当我再度涉足这幽僻的处所,内心就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平时看惯了林立的高楼、喧闹的车流、多彩的霓虹媚影,如今却在不经意间遁入远离尘嚣的村落,仿若闪进另外一个世界里,脑海里自然产生了一种好奇感。我想这正如观摩西洋镜,只待轮转一下方向,眼前的画面就突然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我匆匆改换思维的角色,只觉得自己成了一只孤鸿,缥缥缈缈地飞越时空界限,栖息在这骤然呈现的陌生的天地里。

置身于陌生的天地,我的心却依然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月光下,我的视线仍旧清晰:脚下的村路平坦而洁净,路旁鲜花簇簇,绿树丛丛;不远处菜畦排排,瓜果累累;小河流水潺潺,房屋灯影幢幢。一路前行,不时发现小型石雕散落在村庄各处,石雕大多关乎仁爱、孝悌、文明、礼让、互助、和睦等主题。我不禁惊诧于此等乡村格局之殊异,这一方水土处处渗透着绵绵的文化气息,这偏僻一隅与我印象中多数村落的面貌竟有天壤之别,正如庄重与随意,严整与散乱,方正与欹斜,不能不令人为之产生辽远的联想。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并没有过多地留恋繁华与喧嚣。我喜欢静美和疏淡,那样一种雅致的水彩画般的山水田园图景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意识里,构成我最直接的审美追求。我曾经在经典诗词里浏览过一幅幅描绘乡村的画面,并从中找到了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立足点,站在这一点上,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探视传统村居的乡土民情,即使时代、地域与风俗迥异,也抹不去那一线勃勃生机。在我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拥有原生态的和谐之美,是既温静又不显孤独的群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然而人的生存意识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时代,在因城乡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差距的结果的刺激下,人的价值取向只会像翩然欲飞的鸟儿,在挣脱传统生存模式的束缚后悄悄地发生嬗变,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生活方式的庄稼人最终冲破泥土的禁锢,全新的背井离乡式的迁徙行动注定成为年轻一代人追求的目标。于是大量茁壮的劳动力怀着急切或无奈的心情远离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带着淘金或改变境遇的梦想涌入城市,从那一天起,家乡的田野荒芜,空巢遍布,人烟稀少,景象凋敝……一切都处于无可扭转的变化之中。我曾经在行走乡村的同时,关注这一庞大群体在广袤的大地上所演绎的聚散悲情——从南至北,从东向西,那种像诗人所形容的“跨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的原始欲望扯散了多少困顿的心绪,那种为了短暂的团聚而披风戴雪南来北往的人流大军,又牵动了多少思亲与离情的伤痛!

幸好眼前温馨的乡村气息熏染了我的思想意识,让我在认识乡村另一种真实面貌的同时,依然对乡村保持着美好的向往。月光下静谧的村庄里人气旺盛,进入村口,是一条宽阔悠长的主干道,道路两旁房屋鳞次栉比,其中不乏家庭式的客栈,吸引着外来的追寻田园之乐的人们落脚度假。这是富美乡村的生活状态,理应成为典范,从而被学习被借鉴,成为所有乡村所应寻求和具备的发展新模式。

行走乡村,我看到了更多庄稼人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那是一种矛盾统一体,一方面故乡难离,安土重迁,另一方面却在摒弃落后的生存状态下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去寻找另类的发展空间。我想,维系几千年农耕生活的乡村是否应当既跟上时代的节拍又保有诗画般的美好意境?正如沿着那富美乡村的平坦之路,让更多庄稼人拥有一种勇气,在自己成长的故土上摆正优美的姿态,迈开坚定的步伐继续行走下去。四处漂泊的人生毕竟是残缺孤寂的人生,建设好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样的人生也许才显得更辉煌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