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26期>正文

林语堂的初恋情定“双溪”

作者:◎许少梅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8年05月21日

林语堂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赖柏英》,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中有着诸多闽南文化背景、平和元素和坂仔风景,有着林语堂和他初恋情人赖柏英的影子,尽管林语堂一直强调说这是一本真实的写照,但这本书终究是小说,虚构是这本书的本质。不过,在书中,柏英和新洛是一对恋人,在书上提到的在新界的破庙里,新洛与柏英夜宿一晚,那一晚他们共眠了。“于是她把自己整个献给了他。不久他们就相拥睡着了。”柏英说:“我宁愿把童贞交给你,也不愿交给别人。因为我爱你,这样你就会一直记得我”。“他们手拉手逛街,游河岸,心里充满以身相许的幸福感。”而就是那难忘的一晚让新洛和柏英拥有一个共同的孩子--冈仔。柏英弯身对他(冈仔)说:“叫爸爸,他真的是你的爸爸。”小孩突然叫了一声“爸爸”,新洛亲吻他。做母亲的也热泪盈眶。“我等这一天,已经盼了好久。”柏英只说了一句。

人生神圣的初夜竟然是在荒郊野外发生了,而且又是那么从容与淡定,不禁引起我几多的好奇与佩服。对此我曾经也采访过赖柏英的妹妹赖明月和赖柏英的后人及亲戚们,写过《真假赖柏英其人考》和《试解林语堂与“赖柏英”分手之谜》等考证文章。“新界”是柏英与新洛以身相许的地方,是见证他们爱情的升华地方,也是他俩魂牵梦萦难忘的地方,更是让林语堂大师魂牵梦萦的地方,然而这“新界”又是在哪里呢?探究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在《赖柏英》这本书上,林语堂这么描写着:“新界是一个城镇,两条宽浅的河流在这儿交汇,河上有一座木桥,一端是街道,一端地势较低,房子一直延伸到乡下。”看到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民谣,是奶奶教我的,也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诶了诶(摇啊摇),载米载谷下双溪;双溪没大路,按小路,小路遇到一阵查埔一阵查某,坐咱船,打咱鼓,吃咱咸米饭,配咱的老菜埔。“双溪”是一个地名,也是早期的一个集市(圩),正常叫“双溪圩”,叫久了大家都熟悉,就直接叫“双溪”,大家都知道就是叫圩。双溪圩成为远近无人不晓的集市。在圩日的时候,附近的五寨、南胜、国强、坂仔等乡镇包括小溪县城的人都会来“赴双溪圩”。奶奶和妈妈也不例外,但是她们更多的是为了“生计”来赴“圩”。她们得替人挑着沉重的大米和谷子到双溪圩卖,赚点工钱,因为是走路,所以每次天不亮就开始从南胜出发到“双溪”。直到现在为止,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赴双溪圩”依然是一个热闹非凡不可或缺民俗节日。而“双溪”这个点又是南胜和坂仔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是小舟换大船要去漳州的地方。是否当初的“新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溪“新圩”呢?

有个叫山人的坂仔人告诉我们:“为了新圩这个地点,有一天我专程开车,从坂仔这边走到漳州整整走了5个小时,沿途查看,没有一个地方,吻合这个新圩的这个地点,唯独坂仔心田双溪这个地方基本吻合,后来我问当地的老人,他说当时的大码头就是在那边(河对岸),小码头在这边(虎下庵)。那边有十三家大姓,开了13家的大店,所以当时漳浦、云霄的盐啊、鱼啊之类的那些物资都是靠在那边上岸,对面刚好有一个虎下庵,林语堂大师写的那天晚上与橄榄住在庙里,刚好就在对面那边就有一个庙,现在庙还在。那边就是双溪,林语堂写的新圩应该就在那”。

丛里寻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中。“新界”原来就是在“新圩”,而“新圩”就是在“双溪”,而那个夜宿的庙就是在我们常常经过的“虎下庵”岭旁边,我内心怦然激动。

“虎下庵”是在县城要到坂仔和南胜的必经之地--“双溪”路上,而那个庙也就是在现在的公路岭上,也就是原来的山上。为了方便,后来就开了公路,刚巧把庙分置在公路一边。而公路另一边,有一棵硕大的木棉树和一棵古老的榕树。木棉开花的时候,树上没有叶子,全部是花,漂亮极了,而且还会满地落花,像为迎接节日铺了红地毯,成了这灰色调的公路上一大风景点。“虎下庵”的榕树边有一个沙场,顺着榕树就能走到河边,沙场主赖亚奋介绍说:这榕树旁原来是个大水坑,也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对面是“双溪”曾经的“新圩”,现在只剩下几间旧房子和荔枝林,还有原来的木桥现在也改成了水泥桥,新的“新圩”也往公路上移了,也就是现在大家叫的“双溪圩”。

站在河岸边,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也就是当初新洛和柏英情定终身的地方,“他们脱下鞋袜,涉水前进。到达对岸之后,柏英把拐棍一甩,解开了黑包裹。”而这个“对岸”就是“新圩”的对岸。我默默地看着远方,仿佛看到年青的语堂和柏英在河边追逐、玩耍、打水漂。

现实版的林语堂和赖柏英虽然最终不能成为人生伴侣,但是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美丽的,快乐的,让大师永远怀念和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