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26期>正文

语堂故居行

作者:◎朱超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8年05月21日

走进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是在柚花飘香的时节,春日融融的午后。

天色很好,云朵很白,故居里挺拔的凤凰树把她敞开的枝蔓伸到了天空,撒下一片片绿荫。故居的围墙里边有几棵香蕉树,舒展着绿色的枝叶,探出墙来,叶片稍微有些黄了,风掠过留下的一道道裂痕,仿佛感觉有撕拉撕拉的声音轻轻传来。曾几何时,坂仔是香蕉的海洋,漫山遍野、房前屋后、田埂沟壑,目之所及都是香蕉,中国香蕉之乡的美誉掩盖住了溪畔的这座老房子好多年。而如今,随着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声名远播,影响日益深远,老房子也就慢慢显现了出来,故居里头的这几棵香蕉树见证着历史,倒也显得异常珍贵。

故居的门口左边摆放着林语堂一家的合影雕像,从林至诚牧师祥和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满满的幸福;林语堂稚气未脱,按捺不住的喜悦显露在他的脸上。大门的右边则是一本翻开的书,那是林语堂有名的《我的家乡》——“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我的家乡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家乡的景色,是我在纽约生活所梦寐不忘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如故居前的花山溪流,绵绵不绝。

漫步故居,你会感到有一股清爽之风迎面拂来,风中带着花的混合香,让你感觉是一种清纯、一种新鲜。园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树,有木兰,有菩提,有梧桐,有凤凰树……枝繁叶茂,满目葱茏。地上撒下的光斑淘气地移动着,移动着,树影婆娑,静美柔和。

大师的故居还保留着往昔的样子,同字型结构,陈设简朴。交椅、八仙桌、大木床、梳妆台……还有厨房里头的一些箩筐、酒坛、瓦罐之类的,静静地摆放着,它们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变老。阁楼的窗户小巧玲珑,凭窗远眺,绵延起伏的石起山映入眼帘,这个小窗户,承载着大师童年多少美好的回忆。“十尖石起常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曾几何时,大师踮着脚尖,趴在窗台上,默默地注视着远山,看云卷云舒,听流水潺潺。

故居有个小私塾,摆着着桌椅,挂着字画,虽不是什么名家大作,但倒也别致。大家喜欢端坐在椅子上,重温学生时代那份纯真,尤其争着坐在当年大师坐的那个位置上,心想或许有幸能够沾沾大师的文学气息。高兴之余也即兴上台当回大师的老师,绘声绘色,有模有样,爽朗的笑声飘飞出小屋,在屋前的那口老井中回荡……

文学馆里入口处有大师半身铜像,大师双手交叉抱臂,手中还夹着烟斗,戴着眼镜,慈祥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来者,露出浅浅的微笑,十分平易近人。身后的宣传画上“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醒目大方。二楼陈列着大师的作品,琳琅满目,当你驻足观看,你会被大师的成就深深震撼,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原来,有的感动会是这么简单!

园里的石桌石凳还在,吧嗒一坐,聆听鸟儿的啼叫,笑看蜂蝶的飞舞。最为惬意的是泡上一杯奇兰茶,轻轻闻一闻,呷上一口,在舌尖游走,再浸润喉咙,冲击肺腑,顿感神清气爽,妙不可言。

突然间发现,大师故居前停泊着一艘乌篷船,当年大师也许就是乘着乌篷船从花山溪到月港,从月港到鼓浪屿,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这乌篷船,无声地诉说着历史,我仿佛看见小和乐,背着行囊,握着布伞,站在船舷上,不住地挥手,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