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人家
四月十七日,平和林语堂研究会、平和县作家协会联合《柚都平和》开展“走进林语堂”文化采风活动,大家聚集坂仔镇林语堂故居,互相交流。作为土生土长的坂仔人,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而言都是那样的亲切。在语堂先生故居的门前,大家围坐于凤凰老树下,泡一壶清茶,细细品味语堂先生思乡爱国的博大情怀。记得小时候的我,就经常在这株凤凰树下看书或玩耍,当时这里是我就读的坂仔中心小学的后花园,而我的家,就住在离小学二百多米远的的一座叫黄坡楼的土楼里。
时光倒推到一九九一年以前,我在黄坡楼度过了单纯而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后来因为乡政府城镇规划需要,黄坡楼于九十年代初被拆掉,当年的位置大概是现在坂仔镇华兴街土地爷庙这一片区。当年的黄坡土楼位于坂仔市场的旁边,穿过一条两旁种满桉树的公路,往前几十米,就是美丽的花山溪,沿溪水而上一百多米,就是当年的坂仔中心小学和林语堂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语堂先生在《四十自叙》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所以有时我会猜想,小时候的林语堂应该也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贪玩于坂仔秀丽的山水之间,经常沿着清澈的花山溪嬉笑打闹,偶尔停下脚步,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掀开溪边的小石块,猛地用手捧住一些小鱼小虾,一抬头,语堂先生诗句中描写的“十尖石起”山峰就在远方蓝天下。
小时候就经常听我阿嬷讲,黄坡楼原来是姓黄的人氏修建并居住,后来不知何故卖给我们姓林的祖辈,又几次修缮,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阿嬷1915年生人,据此推算,黄坡楼大概建于清朝中后期。和周边的其他土楼相比,黄坡楼规模比较小,传统的圆形,楼内有二十几个住户,大都是姓林的本家或近亲。每户房屋宽约三米多,长度十一二米,上下两层,前后通透。土楼一层一般是厨房、客厅,二楼木质结构搭建,做休息的房间。每户人家的门口都青石台阶,连着鹅卵石铺砌的地面。在朝南方向有四米见宽的楼门,楼门由大青石门框和青石台阶修筑。经常有年迈的老人坐在楼门的石凳上歇脚、聊天,或者编织一些农家用的手工艺品,老爷爷偶尔手卷一支纸烟,迷着眼吐云吐雾,老奶奶手里总忙着针线活,有一句没一句的东家长西家短,直听到我们这些小孩在大人的怀里睡着了。
土楼正中间有一口直径约2.5米的圆形水井,每天的清晨或晚上,土楼里的女人们总是围在水井旁,捣衣洗菜,用木桶从井里打水,挑回家放水缸里,井水冰凉清澈。记忆中的夏天,满头大汗的孩童们,每天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从家里的水缸里舀出一瓢井水,呼噜呼噜喝下去,甘甜凉爽,非常舒服。土楼每户人家都有前门和后门,朝向楼内属正门,一般有两扇,朝向楼外属后门,大都只有一扇。楼顶瓦片青灰,楼墙斑驳,颜色很旧的木质门窗,靠窗的墙下一般都堆放有剁得整齐的柴火堆,几株花草长在墙角。为了生计,父母每天起早摸黑,常见炊烟袅袅的时候,是年迈勤劳的阿嬷在给我们做饭。而且逢年过节的时候阿嬷还会做香甜的糯米粿,腌制又咸又香的五花肉,还会酿甜酒,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我们吃得兴高采烈样子。现在想来,一幅幅画面,有时会打湿我的眼。时光在黄坡楼这座一两百年的土楼里雕刻了太多漂亮而且充满香甜烟火味的印记,只是再也不能见,每次回首,难免怅然若失。
还好,距离当年黄坡楼仅几百米之遥的薰南楼、环溪楼现在还保存得比较完好。那天采风一行人走进薰南楼和环溪楼的时候,很多人对坂仔这两座明清风格土楼的精致和特色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几百年的风雨岁月,两座土楼依然焕发着生机和光彩,让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土楼人家生活的影子。而且现在政府部门也着手保护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规划中的坂仔镇北斗七星土楼群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据资料统计,平和现在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土楼,还有四、五百座,可见当年的土楼应该是平和人民居住和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现在很多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很多土楼已消散不见,尚存留下来的也很少有人在居住,它们正默默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消失和隐退。这些用泥土木头铸就的房屋,以水井为中心,一般以本家或近亲聚集而居的生活方式,往往历经上百年或者几百年的时间。应该说每一座土楼都像是一本厚重的书,这些“书”里写着祖辈们的勤劳、坚韧和努力的优良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守护和发扬。
现在,乡愁是很多人心里的一根弦,就像平和林语堂故居与台湾林语堂故居互相守望,就像一直潺潺流淌的花山溪水,就像静静伫立在风尘中的平和土楼,总能轻轻地拨动很多人内心柔软的情感。语堂先生在他的《四十自叙》中有这样的描写“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闽南坂仔,在语堂先生童年的眼睛里竟然是如此的纯朴和秀美,现在的平和坂仔,相信随着政府对传统文化不断的重视和挖掘,将会规划建设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