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22期>正文

传 说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8年04月23日

大歇困亭的由来

三平寺塔殿正中屋顶的藻井,由八卦斗拱相连,结构十分精巧,民间称之为“蜘蛛结网”,又称为“宝盖”。据传,这个藻井是侍者公从普陀山观音庙里偷来的。

话说当年,三平祖师收伏了九层岩的“山鬼”。“山鬼”们愿意建寺赎罪,请祖师闭目诵经7天,他们就会建造一座七进的寺院。可惜到了三天半,祖师就睁开眼,结果三平寺只建“三落(进)半”。“山鬼”盖房建屋的本领很大。据说,不到半天时间,他们就把建造三平寺的木料、石料都筹集到,一经盘点,才发现少了宝盖(藻井)。大家都在发愁,想不出办法来。这时候侍者公挺身而出,问:“天底下,哪座寺院的宝盖最好看?”有位“山鬼”说:“普陀山观音庙里的宝盖最美”侍者公说:“我给它偷来就是了。”说着,一溜烟就到了普陀山。

侍者公溜进观音庙,躲在殿上的宝盖上,谁也没发觉他。到了半夜,侍者公卸下宝盖,背在身上,一溜烟就跑回福建,到了天亮,庙中的和尚发现宝盖被偷走了,顺着踪迹,一路追了过来。

到了晌午,和尚们追到漳州,眼看就要抓到“盗贼”了。这时候,侍者公又饥又困,说什么也不敢停歇,好不容易溜到了大柏山口。侍者公一看,到了三平地界了,再也不怕追兵,就歇困下来。刚好,接应的“山鬼”到了,接过宝盖,赶回三平寺。侍者公太困了,躲进草丛里大歇困,一歇困就三天三夜。

后来,人们为了表彰侍者公偷运宝盖的功劳,就把侍者公大歇困的地方——大柏山口称做“大歇困”,又叫“侍者公岭”。人们在岭上建了一座亭,叫“大歇困亭”;建了一座庙,叫“侍者公庙”奉祀侍者公,至今香火很盛。

虎侍者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三平虎林出现一只斑斓猛虎,屡次伤害过往路人,伤害牲口。惊慌的山民来到三平寺,找祖师公想办法,除掉伤害人畜的老虎。

祖师公满口答应,带领徒弟进入虎林。猛虎见有人来,大吼一声,从半空蹿下。说时迟,那时快,徒弟一闪身,就势抓住老虎尾巴。祖师公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就揪住老虎头顶花皮,用力往地上按压。正当祖师公抡起拳头就要打下去时,老虎突然开口求饶,它说愿意随祖师公到三平寺听候使唤。

原来,这只老虎是千年虎怪,因修炼不成,到三平伤害人畜。于是,祖师公把它带回寺里,驯养成为侍卫,保护四方平安。从此,三平一带岁岁平安,家家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三平民众为感念虎侍者的功德,也把它雕成塑像,供奉在塔殿祖师公神龛右边。

监斋爷的传说

在三平寺祖殿左边斋堂里,奉祀一尊嗔目持斧的“监斋爷”坐像,其额上有一道伤痕,历历可见。大凡香客来寺,总忘记不了先往监斋堂行香上供,让其监察,然后再拿去供奉祖师。这种现象在其他佛寺内是没有的,也是三平寺的独创。这其中有一段因缘故事。原来,监斋爷生前是义中禅师的厨师,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义中禅师行将圆寂时,召集门徒弟子说:“吾生如泡,泡还于水。吾将大归,今日与尔等话别。”监斋爷一听此言,悲恸万分,决意欲随祖师西归。义中禅师听了,莞尔笑说:“待我圆寂后,你仍然可以留在三平当厨,你是俗家人,又是个厨师,多杀生,荤腥不禁,岂能随我西行?”监斋爷争辩道:“我自侍奉祖师爷后,几十年间都守戒持素,腥荤半点不沾,虽是俗家,却早已皈依佛门,每日颂经不止。祖师若不信,我可当众自剖,请祖师及众人验看我的血,是红是白,若白血即说明我五脏六腑中无半点荤腥。”说毕,挥斧自剖,果然流出的是白血。

祖师公见此情景,十分慨叹道:“吾南宗所传习的是直指心性、顿修顿悟的祖禅,难得监斋师能如此自剖的明性,悟心即佛。你们应将他妥为安置。从今以后,应在斋堂之中祀监斋师,一切供品都应经他鉴别为要。”说罢,闭目而归。

后人尊祖师遗嘱,为纪念这位监斋爷,便在斋堂立像供奉,至今香火不衰。

伽蓝爷的传说

三平寺左边有一殿堂,奉祀伽蓝大王,民间俗称“伽蓝爷”。说到伽蓝大王,全国各地大小寺院庙宇,几乎都供奉着这尊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护法神。但是,三平寺的伽蓝大王的来历却有着种不同的说法。

据民间传说,从前有个员外,家资万贯,平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慷慨助人,又笃诚礼佛,常常捐钱建寺立庙。为此,财产倾尽,而心不悔。有一日,一个和尚前来化缘。此时,员外身无分文,十分着急,左思右想,想不出办法来,忽见自己左手腕上尚套着一只玉镯,可怎么脱也脱不下来,于是,拿起一把刀,把手腕剁断,再把沾满鲜血的玉镯给那和尚。正在和尚伤感之时,说也奇怪,这位剁断手腕的员外忽然化作一团云烟,消失了。这时候,人们才知道,这位员外是菩萨的化身,于是,便把剁腕的员外塑像立在三平寺中,成为伽蓝。伽蓝爷塑像的左臂上披着长袖,遮住了那只剁断的手腕。

石巩禅师的传说

一般禅宗寺院的祖殿供奉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及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然而三平寺却是在塔殿左后角供奉石巩禅师。原来,这是为了纪念义中禅师初参石巩,石巩张弓箭以待之,后又称之为“半个圣人”的缘故。

石巩慧藏禅师,俗名亦逸,抚州宜黄人,年轻时是个猎户,天天杀生,最怕见和尚。有一天,他追赶一只中箭的糜鹿从马祖的寺庙前经过。马祖禅师有意点化他,就拦住他的去路。石巩就问和尚:“大师,您看见一只受伤的鹿从这里经过吗?”马祖不回答,反而问他:“你是什么人?"石巩坦然地说:“我是猎户。”马祖故意把他从头到脚望了一眼,才说:“既是猎户,你懂得射箭吗?”石巩笑起来说:“我靠打猎为生,怎么不会射箭!”马祖摇摇头说:“不见得,你一箭能射中几只禽兽?“石巩自信地说:“一箭一只,百发百中。”马祖说:“这么说来,你并不懂得射箭。”石巩听,感到奇怪,反问马祖道:“和尚,难道你懂得射箭?”马祖说:“当然懂得,比你高明多了。我不射则已,一射就是一群。”石巩听了于心不忍,便说:“彼此都是生命,你何必射他一群呢?”马祖语重心长地说:“你已懂得射杀禽兽是残忍事,为什么不用箭射你自己呢?”石巩一听大惑不解,摸着脑袋说:“要叫我张弓搭箭来射自己,还真不知如何下手哩!”马祖笑说:“你这个汉子,无端自寻烦恼,若能射中自己,自会见性成佛,”石巩一听,恍然大悟,折断弓箭,拜马祖为师,随他出家去了

石巩出师后自立门户,在宜黄岩洞里宣讲禅法。他最喜欢利用弓箭来开导前来参禅的徒弟。当义中(三平祖师)参见他时,石巩张弓搭箭,义中不慌不忙,以胸挡箭。石巩说“三十年张弓架箭,只射得半个圣人”。石巩常以弓箭接机,义中能从容以对,算是一代高僧,禅林中的杰出人物,石巩甚喜,常以个别指点。

义中禅师到三平后,念念不忘恩师的教诲,圆寂后,后人塑了石巩像,供奉在塔殿左侧,让人朝拜。

颜尚书的传说

三平寺塔殿,在祖师公神龛后左边供奉着石巩禅师:右边供奉着潘荣尚书、颜颐仲尚书,俗称“潘颜二尚书”。如此独特的设置,是人们对三平寺有重大功德的人奉为神明,供以香火,给予永久的纪念。

关于颜颐仲尚书,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颜尚书是漳州龙溪人,南宋绍熙年间,告老返乡。一日,颜尚书闲来无事,正在书斋中挥毫作书,忽然看见砚池中有一条小蛇蜿蜒蠕动,这条小蛇变化无常,渐渐变大,满身披着锦色龙鳞,八卦头上有红点,金光闪闪,满室样云缭绕。尚书十分惊讶,唤老家人来观看。老家人一看,便知道灵蛇的来意,说:“这是三平寺的侍者公。”颜尚书心想,侍者公既来显灵,三平寺一定有事,连忙派人到三平寺查看。

第二天,差人回报说:“三平寺年久失修,祖殿于几天前倒塌。”颜尚书慨叹地说:“这是侍者公显灵,向我化缘,我岂能不解囊相助呢?”于是,倾出家中所积之资,得360余贯,即日运去三平寺,并奉准拨用官府库银,重修祖殿。

颜颐仲的祖父颜师鲁尚书,也曾捐修三平寺,颜家功德显赫,遂尊为三平寺塔殿“座上宾”。

潘尚书的传说

三平寺塔殿右后角,供奉的明朝尚书潘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潘荣是龙溪潘田社人,即今龙海市颜厝乡官田社。生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从小聪慧好学,人也长得很清秀,可惜,头上长满疥疮,怎么治也治不好,村里的孩子都叫他“臭头的”,羞得他整天躲在家里,非常苦恼。7岁那年,母亲带他上三平寺烧香,求祖师公治愈疥疮。母子俩抽了一支药签,掷了顺杯,回家后,按照药签上的方子,服了数贴药,奇迹出现了,小潘荣头上的疥疮慢慢剥落,不到半年时间,长出了满头黑发。小潘荣说不出的高兴。母亲告诫他说:“这是三平祖师公的保佑,你要好好读书,长大当大官,要答谢祖师公。”

潘荣听从母亲教诲,日夜攻读,连连考中秀才、举人,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及第,历任吏部给事中、南京太常少卿、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元年(1488年)辞官归里,居龙溪城厢宫保坊(今芗城区东铺头尚书巷)

潘尚书衣锦回乡后,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年年上三平寺,参拜祖师公,并捐出大半生的积蓄,修建寺院。后来,人们追念潘尚书的功德,塑像供奉于塔殿之右,让人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