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17期>正文

三平祖师信仰 及其影响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8年03月19日

义中禅师是唐代一名高僧,圆寂后,门人弟子塑其金身奉祀,尊奉为“三平祖师公”,逐渐演化为佛教俗神。三平祖师信仰是闽南、粤东、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民众的重要信仰,历史悠久,信徒众多,社会影响广泛。

唐末五代时期,佛教禅宗发展很快,逐渐走向世俗化。到了宋代,禅宗由“不立文字”变成“大立文字”,出现了大量的禅宗文献。由于义中个人的特殊经历,其事略各种史志书籍均有载及。如造诣石巩法师时,石巩以弓箭接机,他擘胸以对被称为“半个圣人”,这一事迹生动又不乏禅理,不仅为释家之书所收载,亦为其他的志书所津津乐道。特别是唐代韩愈与大颠的交往,流传甚广,后经欧阳修、朱熹等人的评说和考证,更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他们的交往既然牵涉到三平义中,他的名字也就不胫而走了。在《扪虱新话》、《释氏通鉴》、《镡津文集》、《佛祖统记》等书中,都可见到三平义中的名字。

明清时期,三平义中禅师进一步被演化成佛教的俗神,这与寺中现存的《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简称《行录》)碑,不无关系。《行录》也题王讽撰,实则为后人托名之作,由木碑改成石碑,约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左右。该碑记叙三平义中卓锡三平,制服山鬼建三平寺的经过。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记载,神乎其神,生动具体,有声有色。虽然夹杂着不少的神鬼奇谈,但也明显留下口传史料的痕迹。此外,三平地区还广泛流传着祖师公“智擒毛氏”、“石烛开花”、“侍者公保四境平安”等民间故事。所有这些,把三平义中塑造成一位佛法无边、本领高强、能够驱妖降魔的闽南地方保护神。

祖师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惩恶扬善,恩惠广济,其流风余泽,沾溉后人,长期为来者所崇仰。当时,闽南地区已拥有一大批三平祖师的信徒。他们上至漳籍朝官,下至地方文武官员、黎民百姓。如宋吏部尚书颜师鲁、颜颐仲祖孙二人,明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礼部侍郎林釬,明崇祯年间吏部侍郎陈天定,清乾隆《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吏部尚书蔡新,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黄梧及其曾孙黄仕简等,他们不忘祖德,以虔诚奉祀广济大师为荣,或修寺、修碑,或修桥、造路,或增置寺田,对三平祖师信仰的深化,起着推动的作用。三平寺得以重兴,是当时人们信仰心理的一种折射。这种信仰心理已不是单纯的佛教崇拜,而是夹杂着对现世利益的追求。在众多信徒的眼中,三平寺已成为“山灵有主,福庇斯土”。据乾隆二十三年《重兴三平寺碑记》称塔殿“历千余年,而一尘不染。香灯不灭者,则师之生前神化,身后感通”。人们顶礼膜拜的不仅仅是大殿里的释迦牟尼,而且还有“福庇斯土”的义中禅师。这些说明三平寺已不仅是传统的佛教寺院,而是三平祖师的信仰中心,三平义中已不仅是禅学有所造诣的禅师,而是能满足人们“祷者往辄应”的菩萨了。

近代,三平寺香火旺盛,三平祖师信仰更加广泛,与民间信仰的佛教的演变有关。由于民间信仰的佛教,进一步和道教信仰,一般的民间信仰相融合,“有求必应”便成为民间佛教徒对佛、菩萨崇拜的信念。民众来三平寺朝拜,已不单是原来的修来世、求解脱了,而更多的是祈求发财、消灾、祛病以及增福延寿等等。所以,到三平寺朝拜的信徒,除对高僧的崇高品质、大慈大悲的心怀、热心普救众生、助人超脱“苦海”的崇拜外,还抽签占卜,以断疑惑。三平寺灵验的签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我国民间信仰带有强烈功利特征的表现。大千世界,纷纭复杂,人的命运,吉凶难以预测,人事变化,扑朔迷离,令人疑惑不解。自古以来,民间崇信鬼神运命,凡是重大行事,必定先求神问卜,以此鉴往知来。这并非不可思议的事。至于三平寺签诗的灵验之说,据学者考察,三平寺75首签诗中,上、中签的比例大,占近九成。心诚则灵。香客进山朝圣后,抽了签找解签人解答。善解人意的解签人则根据广济祖师宝诰和典故及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进行决断,以应卜者所求。问卜者无所不问,解签人有求必应。由于解签人解释灵活,同求一签,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机缘变化,奥妙无穷。其中人事偶合,便出现许多微妙的契机。它迎合了香客趋吉避凶的宗教心理,或多或少的解答了他们的疑难,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求财、求平安等方面的需求,起到了某些宽慰的作用。广济大师精通医术、药理,留下了75首药签,共有49种中药,其中健脾理气有18种,占36.7%,祛风化湿有13种,占26.5%,补益类18种,占32.8%。其组方合医理、明规律、药轻盈,适旧疾,意义深远,具有较高学术探讨价值。为什么近代上三平寺拜佛问药者如云?现代心理学认为:“宗教由于能够调适人的精神活动,能够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依赖感或利己的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寄托等种种极其复杂的内在心理需要。”因此,香客在一些辅佐药物治疗下,药理与心理发挥作用,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顿觉诚即灵、行必果。如一林姓老翁,平时敬神备至,偶发心前区钻痛难忍,医疑“心肌梗塞”症,久药难平,后问祖师公求药,得第10首药签,签有“苍、防苓、香、芩、陈、草”等药,具有健脾理气化湿止痛之功,此属中医的“胸痹”范畴,与现代中医学家路志正有“独辟蹊径治胸痹以调理脾胃”之说,不谋而合。

佛事活动

祖师公到三平建寺后,他率众僧亦禅亦农、亦禅亦医、亦禅亦武,很快站住了脚跟,逐渐扩大了影响,加上义中的禅学造诣,更是深深地吸引了立志修禅的学人。据王讽言,当时“学人不远荒服请法者,常有三百余人”。随着义中禅法的远播,他的名声也渐渐大起来。宣宗时稍复佛法,遂有巡礼僧常肇、帷建等20人前来造访。当时,漳州刺史郑薰还请义中到府治开元寺去“为国开堂”。这样,义中便成了官方注意与推重的人物了。王讽贬谪漳浦,“至止二日”,便去拜访他。义中去世时,王讽亲自为其撰写《漳州三平大师碑铭》。由于义中闻名遐迩,“师以山而道侔,山以师而名出”,义中禅师因此成为彪炳佛教史册的“广济大师”,三平寺成了一度名扬四方的“道场”。

五代时,福建成为南方禅宗活动的中心之一,有影响的禅师辈出,特别是青原系,如青原系下五世的义存等。他们在各州分灯化俗,大大推动了福建禅宗的发展。当时,就有一些著名禅师到其该宗该系先师所创的寺庙去拜谒。如被《五灯会元》称之为青原下六世的一方宗匠罗山道闲,就曾到三平寺拜读碑文,品评史事,讲论禅法等等。

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三平寺的佛事活动依然十分隆盛。国内信众以及祖籍闽南的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每年入山进香者,常有数十万人。香客中,有的以家庭为单位,有的是亲朋戚友结伴而行。有的村有供奉祖师公,由分庙组织进香团入山顶礼膜拜。海内外各地年年都有100多个团体来寺进香朝拜参学。据厦门市杏林西竺寺释真信云,该寺从1996年至今,每年中秋节后都有组织佛教四众弟子,多则四五百人,少则三四百人到三平寺进香。为满足信众的要求,举行上供仪规,仪规的程序是礼佛三拜,唱香赞,佛前念诵上供文(三遍)后,又念诵文疏,替四众弟子在佛前求福消灾。之后,唱廻向偈,礼佛三拜。顿时,寺院内外,钟磬声声,铎铃悠悠,梵音唱诵,烟香缭绕,烛光摇曳,紫气氤氲,仿佛让人置身于佛国净界之中。地处海拔640多米偏僻山区的云霄县马埔乡大崙村,全村总人口1840多人。2007年农历七月十一日,由男女老少180多人组成进香团,乘坐42辆大小汽车、36辆摩托车径往三平。前面的汽车上挂着“三平祖师公分庙‘翰德宫’进香”的红色横匾,三平祖师公及蛇、虎侍者的木雕像坐在车前,后面是浩浩荡荡的车队,沿途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他们冒着滂沱大雨翻山越岭,跋涉73公里来到三平寺进香。进寺时,钟鼓齐鸣,过炉时,鼓吹悠扬,香烟袅袅。他们拜祭祖师公,其虔诚恭敬之心实在可嘉。

年逢农历六月初六,是三平祖师公出家的纪念日,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三平寺云霄理事会,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年农历六月初二至初七,都到三平寺举行为期6日的“庆寿诞,祈求民众平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庆典活动。如2007年7月18日(农历六月初六日),由三平寺云霄理事会主办、三平风景区管委会协办的供天大法会于当晚11点在三平寺九龙照壁前举行。参加法会的有僧众9人,居士80人,各界信士1600人。法会由漳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诏安县佛教协会会长、碧莲寺光诚法师主持。法会的中心思想是:以佛教仪规,追忆先哲爱国爱教爱民的大师风范,承前启后,教育人们发扬传统文化,知荣明耻。倡导以人为本,以善为基,以和为贵的社会理念,秉承祖志,继往开来。祝愿“二岸四地”炎黄子孙团结致志,创新发展,福祉绵长。法会供品有:清荼、圣水、时果、斋菜、鲜花、红圆、发粿、寿龟、寿桃、金玉满堂、莲花烛、旺来灯。法会仪式程序:1、法师就位主持:2、各界代表、贵宾、主办单位董事、理事上香;3、斋主上香;4、法器伴奏,法师就座,率僧团颂扬先哲爱国爱教爱民的光辉业绩,倡导“二岸四地”炎黄子孙团结致志携手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5、法会圆满,燃放礼炮礼花。整场法会,历时一小时三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