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17期>正文

平和土楼里的爱情往事

作者:◎朱向青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庄玮  日期:2018年03月19日

这是一张五十几年前的结婚照,照片上的新郎新娘是我的父母亲。母亲那时才十九岁,正是一个女孩子最美的时候,穿着粉红碎花衣服,留着两根细长的辫子,右边辫子上还用红头绳系了朵小花,羞涩地笑着,靠在父亲胸前。父亲则是一副旧时戏里白衣小生俊秀的模样。两人亲密地偎依。背景是早期照相馆的一块画布,画着春天树上的几枝新绿。那时没有彩色照片,颜色都是照相师给染上的,现在看来有点俗气,在当时倒也十分喜庆,有红有绿。照片右上方还印了一行小字:1957年8月于九峰。

平和县九峰镇是父母亲的老家。这座老镇在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的西侧,远离都市,幽深僻静,又盛产茶叶,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城镇。我外婆家就在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土楼里,我堂姑自小给了土楼里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在一次回生父家后,她把她的堂兄即我的父亲带回土楼,带到了土楼里她的好姐妹——我母亲面前,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我的父母亲在土楼见面,在茶园相恋,又双双走出土楼,到外面求学。

父亲到青岛一家海军培训基地,母亲去了龙岩师专。相册里“旅漳留影”这张,据母亲回忆说,是父亲要送她去龙岩读书时,两人先到漳州游逛拍的。母亲这时的辫子还短,只扎着两束马尾巴,外罩一件翠绿的上衣,里边翻出素白的衬衣领子,正是当时知识青年时髦的装束,父亲还是一贯的锅盖头,白衬衫。照片上,两人脸上都绽出阳光般的开朗。我曾问母亲为啥要大老远的跑到龙岩去读书,母亲不假思索答,“听老师说龙岩是红色根据地,为了进步就去了。”那时的人思想就是这么的单纯。

母亲每次说起那段日子,都像回到了少女时候,“你爸年轻时,高高大大,谁见了都夸,有一年还没放假,他突然就来了,穿着军装,还带来一套圆规尺子送我,要我好好学习,班上的女同学们都羡慕地跑出来看……”两人也闹过别扭,那是因为在国民党当兵的外公解放前就逃离老家,家里只靠外婆做点活计,生活自然拮据,父亲坚持要寄点费用,母亲却觉得伤了自尊,提出要分手,还把父亲送的圆规尺子等全部还给了父亲。真是傻得可爱啊。

毕业后经过一番波折,两人终于由各自所在的广州和厦门同安回到了漳州,组建了一个小家庭。现在看来他们为了彼此在一起,都做出了牺牲,父亲离开他的轮船和大海,退役回到地方的一个航管站,母亲则由一个中学教师成了小学教师,换来的是两人甜蜜的相聚。 “60年马巷留影”,“61年春节留影”,都留下了他们爱的脚印。夏天母亲穿着父亲托战友从广州买回的短袖花裙,冬天是毛衫外套围巾,看起来秀美大方。照片上的两人是一对幸福的小夫妻的模样。

不久家里相继添了姐姐哥哥和我兄妹三人。母亲一边教书一边操持家里,始终以父亲为荣,“记得刚结婚时我们住在单位一间简陋的平房里,过年了,你爸兴致勃勃自己写了幅对联贴上,上联是‘朱门进朱庭’,下联是‘赤子呈赤心’,横批是‘朱者赤也’,你爸说,这可是咱朱家独有的呀!”

日子就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倏然而过。2008年8月,他们迎来了他们的五十年金婚,又喜迁新居,在父亲坚持下,两人去补拍了婚纱照。感于二老恩爱和顺一世,我也写下一曲《南楼令•贺父迁新居》祝贺他们:“暮归月窈窕,晨起云逍遥。手悄握,相望而老。鲛潜幽壑心寄傲,倚朱门,扇轻摇。”朋友请人写成字幅,父亲喜孜孜地把它裱了,连同婚纱照郑重地挂在了新房。他们还商量着什么时候再一起回土楼看看。

“月云”,我母亲的名字,我父亲一生所惜。父亲母亲,已相依默默地走过了几十个年头。黑白老照片,留下的是岁月最永久斑斓的回忆。